【摘 要】
:
2006年开始在南澳岛深澳湾养殖区开展太平洋牡砺和龙须菜生态立体套养模式研究试验。2009年至2010年,在南澳岛深澳湾养殖区,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00亩的“太平洋牡砺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年产太平洋牡砺(带壳)4000吨,平均亩产4吨;年产龙须菜(鲜菜)1400吨,平均亩产2.0吨。通过实施太平洋牡砺与龙须菜立体套养,太平洋牡砺的产量不会减少,增加了龙须菜产量、产值,增加利润80.5万元,实现年亩
【机 构】
:
汕头市水产研究所 515041 汕头大学 515063
【出 处】
:
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九次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开始在南澳岛深澳湾养殖区开展太平洋牡砺和龙须菜生态立体套养模式研究试验。2009年至2010年,在南澳岛深澳湾养殖区,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00亩的“太平洋牡砺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年产太平洋牡砺(带壳)4000吨,平均亩产4吨;年产龙须菜(鲜菜)1400吨,平均亩产2.0吨。通过实施太平洋牡砺与龙须菜立体套养,太平洋牡砺的产量不会减少,增加了龙须菜产量、产值,增加利润80.5万元,实现年亩产增加利润805元。试验结果表明,在南澳岛深澳湾养殖区开展太平洋牡砺与龙须菜立体套养技术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并且有效的保护了海岛养殖海区的生态环境,使海洋资源真正得到可持续利用。
其他文献
斑点叉尾鮰,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属淡水温水性鱼类.我国于1984年引进斑点叉尾鮰,目前已在我国20多个省市养殖,且向美国出口斑点叉尾鮰加工的系列产品.本文就斑点叉尾鮰营养需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能量、脂类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提高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水平提供依据.斑点叉尾鮰营养需要受生长阶段、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组成、饲料加工、饲养环境、水温、疾病
鱼类的营养与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饲料的营养物质影响鱼类的免疫力、抗病力和健康状况,而鱼类的健康程度反过来又影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本文综述了鱼类的蛋白质、糖类、必需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对鱼类的抗病营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渔用益生菌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水产动物的发病机率,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减少用药,提高水产品质量.
目的:采用常温静水实验法,探讨重金属污染物镉(Cd)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1)通过对(150±10)g的鲫鱼进行对重金属污染物镉的染毒试验,得出其半致死浓度和绝对致死浓度;(2)利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测定鲫鱼组织中重金属污染物镉的富集含量.结果: (1)150g左右的鲫鱼对重金属污染物镉半致死浓度(LC50)和绝对致死浓度(LC100)分别为:24h、48h、72h和96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该鱼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养殖相对容易,效益良好,是中国的"四大家鱼"之一,为渔民喜爱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贵溪市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属亚热带温室气候区,全市养殖水面6万亩,主要养殖品种以草鱼为主,随着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精养模式大面积推广,鱼类病害也呈递增趋势,对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从近年来监测的情况看,
近年来,随着池塘养殖水平地不断提高、放养密度的增加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头鲤鱼病呈现出发病时间长、多病原、多病种发病趋势明显,疾病难医治等特点.笔者就十多年来在大头鲤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病害的诊断与防控方法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以求推进大头鲤产业化发展.
达氏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在全人工养殖条件下开展繁殖技术研究将有助于该物种保护和恢复.本研究选取人工驯养环境下的16尾成熟雌鱼和14尾成熟雄鱼,对其全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不同人工养殖环境下,达氏鲟均能达到性成熟.经人工催产后,精子快速活动时间为100s,寿命为420s,卵径介于2.60-3.10mm,产卵量为6500-71500粒,但受精卵和孵化率较低,与野生种
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2尾雄性及7尾雌性养殖的鲟鱼(Acienser)进行催产试验研究.结果如下:2尾雄鲟亲鱼顺利排精,5尾雌鲟亲鱼顺利排卵;对雄鲟亲鱼进行人工采精,获成熟精液360ml;对雌鲟亲鱼采用手术取卵,获成熟卵10.75L(50.20万粒);以干法和半干法授精,获授精卵27.10万粒,授精率53.98%;用瓶式自动孵化器孵化,孵化鱼苗11.32万尾,孵化率41.77%.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 wangchiachii(Fang))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腹鱼亚属.分布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和乌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是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为人们所喜爱.2002年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在石鼓冲江河畔采集野生亲鱼对其进行人工驯养繁育养殖研究,于2004年实现
目的:为了探索中华鳖无介质孵化的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不同孵化器皿,设置相同的室内自然温湿度环境,探索中华鳖的无介质孵化适宜的孵化器皿和环境.通过室内自然环境,研究不同孵化器皿对中华鳖孵化率的影响.结果:中华鳖无介质孵化胚胎发育的最优器皿为:泡沫纸板盒,此条件下,中华鳖的孵化率最高为100%.根据其胚胎发育情况,将中华鳖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9期.结论:该研究为中华鳖的无介质人工孵化提供了开创性理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