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自动化专业改革实践

来源 :第二届(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v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自动化领域工程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了"421项目教学训练体系",从实践效果看,基于CDIO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中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满足专业工程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授课经验,总结了专业英语的特点,并指出在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和考核办法,实践证明其改进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表示最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通英文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活跃在各行各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信息化时代是知识密集型时代
《电子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教学体系过于偏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面向工程应用不足的缺陷,同时存在教学手段单一,考试方法僵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不符合培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MOOCs近年来渗入中国教育领域,它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与挑战,通过MOOCs的研究,笔者提出了传统教学与MOOCs相结合起来教学改革,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翻转课堂"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更新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群建设与实践"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探索通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群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改进,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更好地实现"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与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实验与工程案例相结合等几方面培养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群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研作风.
随着中国在工业自动化设备、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及工程创新型国家战略需求和对控制电机应用领域人才的急需,控制电机作为重要控制元件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而有变化.目前的工科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本文以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大学生为目标和《控制电机与应用》课程的培养方案的改革,分析了目前控制电机与应用在高校教学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以控制电机与应用实践为平台起点,建立面向产学研之间的立体人才培养体系,以期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校电气工程专业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主要从利用NI ELVIS虚拟仪器来改善实验硬件条件、改革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来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紧跟测量仪器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慕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分析、探讨和研究慕课的教学特点和价值取向,将在线的慕课式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实施混合式教学,创新高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基于慕课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探讨了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与互补的全新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实践中也显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结合高校计算机网络通识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以翻转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同时通过问题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示范教学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渗透弥补翻转教学的局限性,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
基于智能电网背景下高校微机继电保护课程需求,本文构建了新的微机继电保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了基于多维教学和闭环反馈的教学模式,介绍了微机继电保护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能够满足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专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中国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培养出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人才提出迫切和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高校电力电子技术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特点,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教学研究等方面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进行了实践和探讨,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应用开放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以科学研究和校企联合带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改革,突出学生的实践
为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庆大学依托电气工程国家优势特色专业的丰富办学经验,以"需求导向、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能力为重"为改革思路,逐步构建起了"校内分类培养+校企订单式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以电气平行班、弘深电气实验班、长江电力"三峡班"、辛辛那提电气班为载体,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不同的培养模式,设计并完善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