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和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雷达监测到的4次渤海湾海风锋的特点,并研究渤海湾海风锋与强对流天气形成、发展和消散过程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湾海风锋在低仰角(0.5°或1.5°)基本反射率产品中表现为平行于渤海湾的窄带弱回波,强度一般仅维持在15-25dBz,长度约为100-300千米,宽度随着季节、天气背景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移动速度非常缓慢,基本维持在10-15km/h
【机 构】
:
天津市气象台,天津 30007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和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雷达监测到的4次渤海湾海风锋的特点,并研究渤海湾海风锋与强对流天气形成、发展和消散过程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湾海风锋在低仰角(0.5°或1.5°)基本反射率产品中表现为平行于渤海湾的窄带弱回波,强度一般仅维持在15-25dBz,长度约为100-300千米,宽度随着季节、天气背景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移动速度非常缓慢,基本维持在10-15km/h。低仰角(0.5°或1.5°)的基本速度产品上,海风锋几乎呈准静止的零速度窄带回波。当海风锋与弱冷锋碰撞时,碰撞交叉处能够产生强对流天气;而单一海风锋不能产生强对流天气,仅能改变气温和风向等气象要素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发展了一个同化AMSR—E微波卫星资料的陆面系统。该系统有以下优点:(1)发展了双扫描同化技术,以应用卫星数据估计参数;(2)低频微波可穿透云层,所以该系统可应用于全天候条件:(3)低频微波“看见”的是土壤水分,所以系统输出对降水误差不是特别敏感,这对其在青藏高原等缺乏降水资料的地方特别重要:(4)可应用于区域尺度的能量分配估计,因为系统是由卫星数据和在分析资料驱动而非野外观测数据。该系统分别
文章主要介绍FY-2D卫星OLR反演模式的建立过程以及模式与NOAA卫星OLR反演模式的精度对比,包括:地球大气红外辐射传输方程简介,全球3812条大气廓线的大气顶射出辐射率的模拟计算、射出长波辐射通量密度(OLR)的模拟计算,3812条廓线FY-2D窗区通道1、2、水汽通道的通道辐射率模拟计算、通道辐射率的临边变暗订正关系式的确立、3个通道波段的窄波段辐射通量密度的模拟计算,以及通过3812条廓
利用GOME卫星观测对流层臭氧资料(1996—2003),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对流层臭氧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EOF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总量的空间分布型式比较统一,主要表现为三种空间分布型:(a)整体上在夏季为高值,在冬季为低值;(b)以35°N左右为界,中国南部在春季为臭氧高值区,夏季为臭氧低值区:(c)以32.5°N为中心与南部、北部是相反的分布
对流云中的冰水物质含量对于暴雨强对流的分析、预报以及气候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波遥感可以穿透云顶,直接探测云内的冰水分布,NOAA系列卫星的AMSU—B的三个水汽吸收波段,对冰晶量的变化有着很好的响应,受冰晶粒子的强烈散射衰减作用,亮温随冰态粒子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可以利用三个水汽通道亮温变化判断云中冰态粒子的含量。对于对流云系统,183.3±1GHz通道的冰水物质引起的亮温变化主要出现在2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风廓线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分析了两次局地对流天气过程。发现:7月13日的局地短时暴雨是由低层东南风遇山抬升后产生的。7月10日的局地对流是由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形成的。利用风廓线可以判断天气形势和本站气象条件的变化。利用雷达回波图和地面自动站可以识别边界层辐合线。在考虑北京的地形的同时,利用雷达严密监视天气,有望提高这类局地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利用CINRAD—SA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自动气象站和其它常规资料,用中尺度天气学理论,通过对2006年6月27日夜间发生在北京石景山地区的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是由中γ尺度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强降水过程,并揭示出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发展、维持过程中,风暴的水平、垂直结构及风场的配置,水气输送与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辐合、抬升的作用:(2)
本文根据重庆安全气象信息发布工作的实际状况和重庆气象灾害特征,提出了进一步作好重庆安全气象信息发布工作,充分发挥安全气象信息在“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性、现实性、前瞻性作用,切实提高重庆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手机发布传递接收安全气象预警警报信息应急响应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安全气象网发布传递接收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应急响应工作制度;三是建立防御气象因素引起安全事故的安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发生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边缘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暴雨是由两块呈块状的中β尺度强对流单体造成的,中β尺度强对流单体既是冰雹系统,又是暴雨系统;地面能量比中α尺度“Ω”系统的生成,为能量的积聚和集中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中β尺度能量比低值舌的生成,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抬升触发机制。冰雹和暴雨发生前,850 hPa等压面上
本文对2005年7月31日夜间和2004年6月7日下午发生在衡水区域内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从影响系统、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闪电定位资料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天气过程都属于一次降水天气结束后,又重新发展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起来具一定的难度。两次天气过程影响系统不同,造成的天气也不尽相同,“6.07”过程大风天气明显,且移动速度快,影响时间短,“7.31”过程局地短时暴雨天气明显,系统移动速
利用ASTER热红外数据,用劈窗算法反演南京城市地表温度。反演过程中,利用MODIS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反演大气水气含量并根据大气水气含量与热红外波段的统计关系计算得到大气透过率,由普朗克公式得到亮度温度,地表比辐射率取定值0.96。反演结果显示,南京城市存在明显“热岛效应”,当日南京地表温度普遍在23-56℃范围内,反演结果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