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名肝移植患者术后19个月乙肝复发的临床随访观察

来源 :全国血液制品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k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术后乙肝复发状况,评价药物预防乙肝复发的长期效果。 方法:复诊与随访表调查。 结果:拉米呋啶和HBIG联用的情况下,8个分中心的182名肝移植患者术后19个月随访期的乙肝复发率为0.55%,若将术后1周内230个研究病例中血清HBsAg未阴转的9个病例(3.91%)视为乙肝复发病例,术后19个月试验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89%(6/87)、4.21(4/95)。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世界范围内单用HBIG、拉米呋啶及拉米呋啶和HBIG联用3种方法,认为均有不同程度防治肝移植患者术后乙肝复发的效果。 结论:本次临床随访时间与多数的历史文献对照观察时间点形成重叠,临床研究与随访的乙肝复发率与既往文献结果吻合,拉米呋啶和HBIG联用是较优的防治策略。
其他文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可达60%~90%,它虽不是DM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但确是DM病人致残的主要因素.其临床表现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首先出现四肢末端感觉异常,伴麻木疼痛、灼痒感、蚁行感等异常感觉,后出现肢痛,后期可有神经受累,出现腱反射消失或迟顿,肌张力减弱,肌力减退以至肌萎缩.在祖国医学中,本病早期属于“痹证”“血痹”范畴,晚期则属于“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生的重要原因。DPN的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60%~90%。由于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因此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常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镇痛药及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等进行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对本病采取综合治疗方案,中药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NCV)等
本文就中医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病名、消渴兼证“骨痿”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研究、以及中医治疗消渴兼证“骨痿”的研究做一探讨。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又称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据国外报道,糖尿病患者中约15%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大约1%的糖尿病患者被截肢,糖尿病足在许多国家已是截肢的首位原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预防和治疗本病至关重要。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糖尿病足属于“消渴”,“脱疽”范畴,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内治法在治疗糖尿病足的
目的:为了构建编码人内皮抑素/人血清白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获得高效表达。方法:通过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将ES和HSA两片断连接,并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中,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至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中,然后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9-ES/HSA线性化后转化入GS115宿主菌。采用原位双膜法筛选表达株,并将其进行PCR鉴定后扩大培养,
载脂蛋白A-Ⅰ(ApoA-Ⅰ)作为人体血浆HDL分子中载脂蛋白的主要成分,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年的研究表明其具有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功能,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抵抗与治疗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其还具有其它显著的生化作用,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炎、抗内毒素作用等,这些功能的发现将促使ApoA-Ⅰ的应用成为临床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及内毒素血症等的新方法。本文就ApoA-Ⅰ的结构与功能、
血液制品既是一个传统产业,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可以认为,生物制品的最初产品就是抗血清。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重组技术和制备工艺的发展,为血液制品的研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文在归纳了与重组蛋白技术相关的血浆蛋白特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重组白蛋白、工程抗体(特别是抗-D工程抗体)、多种重组凝血因子(凝血酶、凝血因子Ⅷ/Ⅶ/Ⅸ等)、重组人蛋白C等。
目的:探讨低温乙醇法分离血浆蛋白的自控系统的温度追溯性。方法:采用Wet Loop Calibration的方式,使用线性回归法确定自控系统温度测量环路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自控系统温度测量环路的扩展不确定度=0.11℃。结论:根据最小不确定度要求,该温度测量环路完全能满足低温乙醇法分离血浆蛋白的±0.5℃温度控制要求。
目的:探讨室温条件下,不同离子强度和PH值对离子交换层析法制备高纯度凝血因子Ⅷ影响。方法:初步选择层析条件,检测280 nm吸光值比较不同离子强度对制备高纯度凝血因子Ⅷ的影响;采用pH梯度法,逐步降低PH,寻找适宜的pH。结果:离子强度和pH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高纯凝血因子Ⅷ的制备。在实验范围内,选择缓冲液中含135 mmoL/L氯化钠和pH6.8组合时,制备出的凝血因子Ⅷ回收率和比活比较理想。结论
目的:控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生产中凝血因子活化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方法:在公司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生产工艺基础上,找出影响制品凝血因子活化的关键因素,采取措施抑制或延缓凝血因子活化过程。结果:通过控制制品生产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离子强度和pH值,能够有效抑制或延缓活化过程,从而达到控制凝血因子活化的目的。结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离子强度(电导率)及适合的PH值控制范围是控制人凝血酶凝血因子活化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