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TMI观测结果的海表温度反演算法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TMI观测结果的非降水条件下海表温度(SST)反演算法。作为一种半经验统计算法,它以辐射传输方程为基础,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建立SST与TMI亮温之间关系,实现对SST的反演。与地基浮标观测结果的比较表明,二者偏差为0.116K,均方根误差为0.665K。对于不同的风速、风向及天空状态(有无云),二者相关系数均高达0.95以上,偏差大致在0.2K以下,均方根偏差维持在0.65K左右。在全球尺度上与另一套TMI反演产品的比较显示二者的差异一般不超过1K,且不随水汽、云水和风速(<10ms-1)发生明显变化。基于本算法的多年月平均SST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反演的SST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除高风速高水汽区外)与其他SST资料的差异低于1K。
其他文献
本文从演化科学认识观建立暴雨数字化预报技术,通过建立大气探测信息和自动气象站时序性观测信息的数字化方法,包括大气探测特性层信息。该方法是研究结构和结构变化方式,以数字化方法揭示了非规则信息是物质演化,并重点在于揭示“超低温”等非规则信息,揭示暴雨灾害天气的数字结构特征。并应用于二滩流域2005年2006年的暴雨的实例分析预测,效果很好。
文章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竞赛海域浮标站及其周围部分自动站风场探测实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奥帆赛场周围陆域和海区的风场进行了高分辨率精细数值模拟。经检验,模拟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可用。研究表明,地形对不同方向风场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在上游因山前阻滞作用而使风速减小,南风时造成的山前小风速区会在奥帆赛场造成弱风环境;在下游则会因山后死水区作用造成弱风环境,东北风时小风速区正好位于奥帆赛场。这两种情况都
应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2007年12月28日一次大范围的降雪过程。结果得到: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水平风的垂直结构有较强的探测能力,不但能实时监测降雪期间风的垂直特征,还有助于提高临近天气预报的精度及准确预报降雪。另外,还有助于帮助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机的选择及高度、发射仰角确定。降雪的开始与结束、加强与减弱在风廓线上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当西南风扩展到300m时,预示降雪开始;当边界层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时
中国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又称半农半牧区或生态脆弱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项研究基于观测和预测数据,利用GIS的空间插值模块,建立了清末民初、现在、未来30年的含9个生态因子的空间数据库;参照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因子隶属函数及评定模型,进行了空间计算和模拟,制出了不同时代的GIS表述的中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
利用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数据,对渤海湾海域1998-2006年的水色状况进行了初步的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水域从1999年开始出现大范围污染,其中,2002年最为严重,2003年以后有所好转,但是近两年的污染状况又不容乐观。同时,2000年以来黄河口水域的水色混浊状况依旧未得到明显改善。文中分析了造成渤海湾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得出,利用极轨气象卫星可以对渤海湾水域的污染状况进行
利用GAMIT软件建立了河北省地基GPS水汽观测业务系统,实现了对GPS资料的传输、原始数据解算以及反演出的大气可降水量实时显示,为预报业务人员提供了业务应用平台。
数字中频改造不仅可提高接收通道的稳定性,而且能提供250m分辨率基数据和32色分层显示产品,2008年1月广州雷达接收机进行了数字中频改造,并率先进行了新程序的测试,本文对本次数字化改造过程进行了技术总结,揭示了其中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并建议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即将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兄弟台站有所帮助。
文章介绍了利用静止及极轨气象卫星信号监测电离层闪烁的原理及方法,并将气象卫星信号与GPS卫星信号结合进行电离层闪烁的综合监测。目前已研制的电离层闪烁监测仪器都是针对某一类型卫星的特定信号进行监测的,主要有基于GPS卫星信号、卫星电视信号、静止气象卫星信号的电离层闪烁监测仪器。这些信号在电离层闪烁监测的应用中,因其特点不同,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研发新的闪烁探测技术,并将这些监测手段综合应用,达到
本文利用NOAA-16/AMSU-B三水汽通道微波亮温差和GOES-9红外亮温阈值对热带气旋深厚对流云进行检测,同时利用GOES-9可见光、红外、水汽多光谱通道特征对热带气旋云系进行识别,通过一次台风“蒲公英”个例,对热带气旋在微波和光学遥感图像上的深厚对流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和光学遥感资料均能对热带气旋深厚对流云进行有效识别,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识别出的对流云,微波范围较小,光学遥感范围较
本文主要运用NCEP资料对2007年8月5-8日河南省出现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值系统发生发展、副热带高压和东路弱冷空气活动对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条件;物理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了此次区域暴雨具有良好背景场;垂直风场上出现次级环流,对6日豫东强降水起主导作用,将低层水汽输送,并产生强上升运动;暴雨前积聚较高的不稳定能量为豫东、豫中大暴雨的产生提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