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叙述模式的反思

来源 :深圳弘法寺,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y7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学者已经习惯了以佛教宗派来叙述评价隋唐佛教.然而,近年来,这一研究和叙述范式,受到学界的质疑,大有摇摇欲坠之虞.学界的质疑大致在四个方向上.一是在事实层面质疑隋唐宗派早期祖师传承的历史真实性.二是竭力证明,所谓的隋唐祖师并没有"宗派意识",因而不会存在所谓"创立宗派"的行为和事实.三是认为"学派"和"宗派"的界限和标准难于确定.四是认为现今以佛教宗派来叙述隋唐时期的佛教发展是夸大了宗派三这一时期佛教中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文章给出了连山易卦序图、归藏易卦序图、先天易经卦序、乾坤易卦序图、周易卦序图、兑易卦序图、坎易卦序图、震易卦序图、翼易卦序图和离易卦序图。
人性善恶作为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不仅儒家哲学从其发端之初即已开始讨论,就是元伦理学等现代流派亦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毕竟,伦理学作为"入学"的特质,规定了不得不直面人性本身.在众多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讨论中,儒家心性伦理之基本观点即是"性善论",并且从孟子到王阳明,这一主张不断被深入讨论.一方面这是儒学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源自伦理学的实践本质,需要对理论本身深入研讨和反复确证,以回答不同时
本文通过对商业综合体空间氛围的解析,辅以所调研案例,总结空间氛围塑造的影响因素及建筑设计相应可采取的部分手法,以期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空间氛围塑造提供参考,建设能够打动人的建筑空间,重塑城市空间活力.
本文从美学观念以及审美角度分析西方建筑文化内涵.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建筑文化,但是西方人以特有的思维,"以真为美"的审美取向和"追求真理"的不断创新、挑战的精神,使得西方建筑风格层出不穷.通过分析西方建筑的古典美和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可以深刻了解其内涵和价值取向.通过借鉴优秀的建筑文化,可以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关感的建筑提供一些思考.
空间正义的研究伴随着20世纪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洛杉矶作为美国西海岸的移民门户,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各族裔共存的大熔炉,随着新移民的不断增加,传统上的"少数"族裔人口比重逐渐与原来的"多数"族裔—白人相抗衡,在居住空间上逐渐造成了对"少数"族裔在郊区化进程中的显性隔离到后郊区化的隐性隔离模式,形成了对空间正义的挑战及族群间寻求空间正义的迫切愿望.在美国历史上作为移民门户
本文回顾了西方城市规划的历史,总结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特点和价值取向,并分别探讨了不同的规划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西方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过程表明:城市规划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变化,城市规划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色,每个时期的规划重点和原则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由于其历史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要求,城市规划也是各有特色的。而且
佛教从一个印度的地区性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与其能有效地向民众传授佛教基本教义直接相关.古印度在佛教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那烂陀寺.这一寺院在当时吸收了印度国内外许多佛教信众和思想家.那烂陀寺在佛教思想的传授和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教育研究中,应继承和弘扬佛教中的优秀思想遗产,加强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佛教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教育传统的宗教,这种传统的开创者就是佛陀,从比较广泛意义上说佛陀成道后49多年的说法布道,就是一种教育,当然此处所谈的教育传统更多的是就其教义传承和僧职人员自身素质的养成来说的.伴随着佛教教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受.佛教的这种教育传统也被中国社会接受和发扬.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佛教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寺院教育.二是译场教育。三是学院式教育。
在中国禅宗史上,禅与茶有着特殊的联系,作为一种禅门生活的常用品而与丰富的禅意、多变的禅机相联系.禅门的农禅并重的生活中,有一部分就包含了与禅相关和各种劳动生活,禅首先是农禅并重的体现,而与茶相关的劳动,在禅门中也有丰富的记载,包括从茶树的栽种、茶园的管理、采茶、制茶,至于具体的吃茶,禅籍中也记载了不同的形式,包括了磨茶、点茶、煎茶等等,禅门中甚至还有与茶相关的专门的职事僧.茶是佛教徒生活中的常用品
本文从来果禅师之生平及著述、来果禅师之禅法特性,以及整顿清规制度等方面来加以研究.通过来果禅师修订高旻寺清规、提倡"念佛是谁"的看话禅修行实践,及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真参实修的禅法意境和厚实稳重的佛学底蕴,以此探讨一代高僧对中国近代佛教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