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新时代赋予体育教师新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双师型"体育教师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建设"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内涵,进一步探讨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实践探索,以期为高校加快建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困境进行归纳整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的有效途径。此外,还查阅了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颁布的文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政策保障。研究结果:1."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内涵:对于"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定义,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本文从体育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将"双师型"体育教师分为:(1)实践"双师型"体育教师,指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运动技能水平突出,拥有运动员等级证书和裁判员等级证书,能胜任专项课技术教学和带队训练工作。(2)教研"双师型"体育教师,指具有深厚的体育理论素养,能够开展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工作和公体课技能教学,并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2.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1)"双师型"体育教师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目前国内对"双师型"体育教师没有明确的定义,各大高校对"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也都是按照各校的发展需要来界定。对于"双师型"体育教师的评价工作、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规格、相应的薪酬津贴标准也不统一,甚至更加滞后,这就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积极性。(2)"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高校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教师数量少,研究生学历在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少,博士生更少,而且稳定性差,没有好的人才引进计划。2)职称结构不合理,初级教师数量比重高,而且职称的评定多偏向理论方面。(3)"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不完善:随着我国"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趋势。但无论在校内还是企业内部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培训教师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双证的基础上;体育院校中重视校企合作的研究人员不多,创新意识不足,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4)"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双师型"体育教师需要足够的社会实践,只有将教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才能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经验,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而高校为体育教师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少,这对"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教师向"双师型"体育教师方向发展的意识淡薄:"双师型"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而且薪资津贴、福利制度、职称评定上也没有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导致教师参加培训动力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研究建议:1)全方位融合,优化教师结构: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来",采用大力引进青年教师、完善各年龄段体育教师队伍、积极培养体育教师后备军、创新引进人才渠道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除了积极引进高学历体育教师外,还要积极寻求有教师资格证且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2)完善评价体系,增加激励机制:良好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是"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快速壮大的必要条件,高校要转变传统的培养思维,要给予"双师型"体育教师政策上的支持,特别是薪资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结合教师本身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建立健全"双师型"体育教师评价体系。3)创新培养新模式,充分提供实践机会: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双师型"体育教师的重要途径,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能传递最前沿的人才需求信息,也能为体育教师提供实践的舞台。由于高校和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之间交流比较少,合作渠道不通畅,导致体育教师的社会实践机会减少,直接影响了"双师型"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4)增强体育教师的转型意识:在高校转型的当下,体育教师要认清形势,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双师"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组织校内培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更好的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其次,体育教师多参加交流和学习,总结别人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