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V系和Ni-Cr-V系合金对Si3N4陶瓷的润湿性

来源 :第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nm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座滴法研究Ni-V系和Ni-Cr-V系高温钎料在Si3N4陶瓷上的润湿行为.结果表明,在1553K、120min真空加热条件下,V含量不高于25%的Ni-V合金对Si3N4陶瓷不润湿,而V含量不低于34.5%时润湿性很好.虽然Ni-V、Ni-Cr-V以及Co-V合金高温下在Si3N4陶瓷上的铺展过程缓慢,但与Si3N4陶瓷之间发生很强烈的界面反应,形成的界面反应层厚度足以达到几百微米.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下Ni-V合金与Si3N4陶瓷之间的界面反应产物是V6Si5、VN以及V3Ni2Si化合物.分析了Ni-V钎料与Si3N4陶瓷之间发生强烈界面反应可能的原因.
其他文献
给出了陶瓷材料切口强度与应力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AlO陶瓷试验结果表明:加载位移速率在0.01 ̄0.5mm/min, 弯曲强度和切口强度符合该弯曲强度与应力速率之间的表达式。当加载位移速率大于0.5mm/min以后,弯曲强度和切口强度逐渐降低, 同时不符合该关系式。采用该式可以预测上述加载位移速率范围的切口强度。
应用腐蚀强度理论,针对安二六飞机严重腐蚀部位中翼下壁板,进行了腐蚀速度、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的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机腐蚀虽然严重,但其剩余强度和寿命是足够的,不影响原定首翻期和目标总寿命。
本文研究了抗氧化型低膨胀高温合金GH783的组织与性能.对合金进行拉伸性能和持久性能的测试,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其组织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H783合金中加入质量分数为5.4%的Al,形成了γ、γ、β三相合金;该合金的抗氧化性能远优于GH909合金,但线膨胀系数稍高于GH909合金的,且合金的力学性能较好,特别是缺口持久性能远优于Incoloy900系列合金;与Incoloy900
选用耐蚀性弱的高强度铸造铝合金ZL205,在其他试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氧化时间对其进行微弧氧化处理.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手段,分析不同氧化时间下微弧氧化膜表面形貌及其相组成,并研究氧化时间对微弧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时间低于20min条件下形成的氧化膜较薄,成分比较简单,基本上由Al和γ-Al2O3组成.处理时间大于30min以后,膜的相组成主要为γ-Al2O3、
利用溶胶-凝胶酸碱二步催化法和常压干燥法制备结构完整的SiO2干凝胶.利用SEM测试手段,对SiO2干凝胶在室温以及300、600、900、1200℃4个热处理温度下的孔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选用自制SiO2干凝胶粉末、TiO2粉末和短切纤维作为添加物,利用BET、SEM测试手段,比较研究添加物对SiO2干凝胶密度、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等的影响,并根据deBoer理论判断孔隙的形状.结果表明,粘性
从Raman光散射原理出发,提出原位Raman畴变观测原理,研究建立铁电畴变的原位、无损和微区的观测技术.通过在PLZT铁电陶瓷试样表面引入维氏压痕,原位观测裂纹尖端在应力集中和电场作用下畴变的Raman谱图的软模峰强变化,建立畴变与Raman光谱之间的联系,从而证实可以利用Raman光谱的变化来检测铁电陶瓷材料电畴的畴变.实验结果表明:Raman光谱强度的变化是实验样品中平均极化方向与Raman
将半固态加工技术与传统压铸技术相结合,使用Al-6Si-2Mg合金,采用普通液态压铸、半固态触变压铸、电磁搅拌流变压铸及近液相线压铸4种不同的压铸工艺进行了压铸实验研究,对其微观组织结构及压铸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电磁搅拌流变压铸的优点更为突出,不但可减少压铸过程中的铸造缺陷,延长模具寿命,且工艺简单,可控性强,便于与连续压铸工业生产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两步氧化法制备Al2O3多孔薄膜的基础上,通过酸对氧化膜的腐蚀获得了Al2O3纳米纤维.采用SEM和XRD等分析手段,对氧化铝纳米线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观察,研究腐蚀时间对薄膜及纤维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纳米线是直径为20~30nm的γ-Al2O3纤维,纤维的长度与制备工艺有关.还结合模板在溶解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对Al2O3纳米线的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采用常规的电子陶瓷固相烧结方法,制备xPb(Ni1/3Nb2/3)O3-yPb(Mn1/3Nb1/3Sb1/3)O3-(1-x-y)Pb(Zr0.48Ti0.52)O3(x=0.03~0.12,y=0.03~0.12)(xPNN-yPMNS-(1-x-y)PZT)体系压电陶瓷.研究了组分变化对其相结构和压电、铁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x和y的变化范围内,样品的晶体结构都处于MPB;随x增加,Kp
从增强体分布状态、几何构型这两个角度设计、推演出几种具有独特细观结构的SiC/Al复合材料;性能可呈现显著的正偏差加和性质的SiC/Al三维互穿网络复合材料,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颗粒与网络(骨架)超混杂增强的SiC/Al复合材料;离散分布着较大尺度塑性相的微韧化SiC/Al复合材料;SiC颗粒的体积分数呈梯度分布的铝基梯度复合材料.采用自制设备,以熔铝无压浸渗复合新技术来实现上述SiC/Al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