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来源 :第十届微生物教学和科研及成果产业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s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机遇,生物学界的知识和技术的更新相当迅猛,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尤为重视.本文就生物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背景目的:项目组对未绝经乳腺疾病患者性腺轴系包括六种激E2、FSH、LH、P、T、PRL水平量化分析中,创新地应用逻辑回归与判别分析等方法进行行判别。结果:发现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激素分布不同,Fisher判别法,得到一组判别方程.结论:使用逻辑回归与判别分析,乳腺癌人群的E2、FSH激素浓度增高、LH与E2、FSH存在协同性增高,T激素在未绝经期乳腺癌低于乳腺增生人群,具有统计学及临床意义。P激素
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中医称之为"乳痈"。本病好发于哺乳期,尤其是初产妇,以产后2-4周多见。其发病特点是初则恶寒发热,继而患侧乳房肿大、结块,惞红热痛,成脓时痛剧,严重者可发生脓毒内陷.若失治误治,则有"传囊"之变,形成慢性迁延性乳腺炎,病程长而难治.难点有二:1、多房脓肿,甚至整个乳房溃烂流脓;2、僵块形成,"欲消不消,欲脓不脓"。乳腺炎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临床应积极防治
急性乳腺炎相当于中医的乳痈,多发生在哺乳期妇女.现代社会,由于饮食不当、哺乳期乳房清洁不当、情绪紧张、拒绝哺乳等因素,导致急性乳腺炎成为多发病。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一般行扩大切口排脓,组织损伤较大,易造成乳漏和长时间换药组织纤维化不易愈合,大多数停止哺乳,疤痕大,甚至因疤痕挛缩引起乳房变形。为了使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本研究对古代火针技术进行创新,同时运用流行病学与数理统计学方法,开展了
目的:总结慢性迁延性乳腺炎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年30例慢性迁延性乳腺炎的手术治疗经验.结果:30例均行脓腔清除术+乳房整形术,均获一次性治愈,患者自我评估结果为满意23例,占76.67%;一般7例,占23.33%;差0例。结论: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慢性迁延性乳腺炎的有效方法。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局限于乳腺小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口服避孕药物等因素有关,好发于有哺乳经历的中青年女性,多以乳房单发的无痛性肿块为主要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最终诊断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本文通过对2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了该病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指出该病易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癌及乳腺结核等病混淆,阐明
本文对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文章围绕M2离子通道阻断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以血凝素为靶点的抗流感药物、基因生化药物等进行了论述。
本文对医药企业研发创新之路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国内药品研发现状、大企业药品研发的从无到有、小企业药品研发的跟仿改进、政府与政策支持等进行了论述。
优化腺病毒六邻体蛋白在重组菌M15/pQE31-Hexon菌株中诱导表达的最适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重组菌M15/pQE31-Hexon菌株诱导表达过程中的4个基本影响因素,即重组菌M15/pQE31-Hexon的初始浓度、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进行比较研究.然后用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诱导表达效果.结果:重组菌M15/pQE31-Hexon菌株在不同条件下诱导表达
课程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农业微生物学教研室面向全校10多个农业生产类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针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层次基础知识的学生,进行理论课、实验课和考核的量体裁衣、度身定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本文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本文概述了草丁膦的毒害机理及Bar基因的抗性机理,总结了土壤吸水链霉菌在微生物除草剂方面应用现状,以及土壤吸水链霉菌来源的Bar基因在转基因作物育种和作为转化筛选标记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