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CMORPH 、TRMM 3B42 卫星降水资料与中国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在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暖季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数、降水强度空间分布和分级降水量、降水频数比较以及降水日变化等方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反映平均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来看,两套卫星资料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表现结果。比较平均小时降水量,CMORPH 在四川盆地与测站一致,而TRMM 3B42 在高原和高原-盆地过渡区域与测站一致;比较平均小时降水频数,CMORPH 高估降水频数,而TRMM 3B42 低估降水频数;比较平均小时降水强度,CMORPH 在高原以及高原-盆地过渡区域与测站一致,而TRMM 3B42 则整体偏强。(2)两套卫星降水资料反映不同降水强度等级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数与测站降水资料总体上比较接近,在四川盆地,2-5mm 的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最大,而在高原地区,总降水量主要来自于2-5mm 以下的降水过程。(3)两套卫星资料与测站资料在四川盆地反映日变化特征较为一致,降水峰值集中在午夜至凌晨,但在高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测站降水峰值出现在夜间,而卫星资料则在傍晚。高原上这种卫星资料峰值提前的现象可能与卫星获得降水的原理有关,也可能与测站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如高原地面测站常常处于山谷地区,受地形引发局地环流影响易于夜间降水。另外,卫星资料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高原不同下垫面降水峰值的差异,即高原的山谷地区降水峰值出现在傍晚前后,而高山地区则集中在夜间至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