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抗病毒基因Viperin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性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工作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now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iperin是一种由Ⅰ型和Ⅱ型干扰素诱导的宿主蛋白,广泛存在于低等生物到哺乳动物体内,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本研究以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原材料,通过RT-PCR扩增得到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基因序列,成功亚克隆并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viperin,并转染至DF-1细胞,用坦布苏病毒攻击后,比较转染pEGFP-N1-viperin质粒与转染空载体组,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鸭Viperin基因开放阅读框有1092bp,编码蛋白由363个氨基酸构成.转染结果显示,构建的pEGFP-N1-viperin真核表达质粒在DF-1细胞中成功表达.坦布苏病毒攻击后,与转染空载体组相比,转染pEGFP-N1-vi-perin可以显著抑制坦布苏病毒在DF-1细胞上的增殖.这表明鸭viperin作为抗病毒蛋白,具有良好的抑制坦布苏病毒增殖的作用.综上,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鸭viperin的抗病毒生物学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由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引起禽免疫抑制、致死性网状细胞瘤、生长抑制等综合征的免疫抑制病.本研究基于马立克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meq基因缺失株SC9-1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表达REV env蛋白的重组MDV.首先,利用高保
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hepatitis syndrome,HHS)是由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4,FAV4)引起的一种国内新发家禽传染性疾病.患病家禽主要表现为无明显先兆而突然倒地死亡,多见于3~5周龄的商品家禽,种鸡和种鸭也可以感染.该病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20%~75%,最高可达80%,严重危害我国
为有效防控禽腺病毒4型(FAdV-4)导致的鸡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HHS),本研究利用LMH细胞对FAdV-4中国流行株进行增殖,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对该疫苗进行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力研究.结果显示,所制备灭活疫苗安全性良好,不同剂量疫苗免疫鸡只均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水平在免疫后二周开始上升,四周后达到高峰期,并维持较长时间.免疫后3周用104TCID50/鸡的FAdV-4中国流行株通过肌肉注射途径
为建立一种客观评价鸡群中FAdV-4流行毒株感染情况和FAdV-4全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简便、快速和特异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纯化的禽腺病毒4型(FAdV-4)中国流行株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FAdV-4流行株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各种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抗原的最佳包被量为0.20μg/孔;包被条件为37C1h,然后4℃过夜;血清稀释度为1:800,酶标二抗最适稀
腺病毒基因组全长约为33kd,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该类病毒颗粒为无囊膜的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其中腺病毒的核衣壳有3个主要结构蛋白,分别为六邻体蛋白(Hexon)、纤维蛋白(Fiber)和五邻体蛋白(Penton).其中,Hexon蛋白是腺病毒科各属病毒最主要的结构蛋白,每个Hexon蛋白表面携带有病毒主要的属的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是病毒中和抗体的靶目标,含有病毒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基因簇,与病毒
2015年3月以来,我国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肉鸭群出现了一种以鸭喙发育不良,舌头外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被暂时根据症状命名为,鸭短喙长舌综合征,并被证明为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该病主要引起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变短,舌头外伸、肿胀,感染后期胫骨及翅膀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导致肉鸭出栏合格率下降,对肉鸭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目前该病毒在感染鸭体内载量、具体分布规律以及排毒规律尚未有相关报道.
细胞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内,在天然免疫、炎症、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试验为获得番鸭NF-KB的nf-kb1和nf-kb2亚基序列,设计引物对番鸭核转录因子-κB的这两个亚基进行了部分基因的克隆、序列鉴定及进化分析,初步探究了其分子结构.
鸭1型甲肝病毒病是由鸭1型甲肝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以角弓反张和肝脏肿大出血为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主要侵害6周龄内的雏鸭.从2011年9月至今,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市、自治区)的雏番鸭和雏半番鸭发生以胰腺发黄为特征的疫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高达42.8%和77.8%,该病对我国养鸭业构成了极大危害.试验前期对采集的典型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纯化鉴定、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
为了明确持续低产蛋率的开产蛋鸭群的主要病毒病感染情况.本研究应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和血凝抑制方法对于2013年1月~2015年10月采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和安徽等七省(区)免疫过H5亚型和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但未免疫禽1型副黏病毒病疫苗和禽坦布苏病毒病疫苗、表现为持续低产蛋率的29个开产蛋鸭群的4737份血清样品进行抗体检测,同时采集蛋鸭卵巢组织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
近些年来,种禽和蛋禽中的产蛋异常现象仍是困扰家禽生产性能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表明,很多病原均可导致种(蛋)禽产蛋下降,如禽坦布苏病毒(ATMUV)、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EDSV)、禽流感病毒(AIV)及沙门氏菌等多种细菌性病原.临床上引起产蛋禽产蛋异常病原可能是由这些病原中的一种或两种,甚至多种感染引起,而且常继发或并发而易误诊或延误治疗,继而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基于连接酶的工作原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