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断裂带北、中段近期重力变化研究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力场变化是探测地壳深部物质运移方式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高精度重力观测获取重力场时空变化信息,从中分离各种效应影响,进而进行地壳形变、构造活动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物质运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成果将为红河断裂带地壳形变、构造活动及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约束。近期重力观测结果显示:红河断裂带北、中段深部结构控制作用明显,深部构造活动具有一定规模,且存在分段特征。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和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联合对长宁地区的泊松比结构和电性结构进行探测。首先利用中国科学台阵观测数据、四川省固定台站数据、四川宜宾市固定台站以
会议
本项目将利用InSAR时序分析技术获取小江断裂的大范围,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形变场,并以InSAR时序分析结果联合GPS数据联合反演小江断裂的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了解地震孕
根据历史地震目录和古地震记录等地质资料分析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GPS和InSAR观测数据对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震间闭锁耦
会议
本文收集了研究区内GPS台站的分布情况,以及前人在此区域利用不同期次GPS观测数据获得的速度场。然后选取了研究区资料比较完整,且处理的方法成熟、结果相对可靠的CMONOC-I和CM
会议
断层失稳存在从静态到动态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现有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均认为断层失稳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存在准备过程.地震成核理论认为这一过程在介质细观尺度上表现为微裂隙
川滇地区构造复杂,地震频发,震害显著,虽然近些年来与地震监测和结构研究相关的台网布设密度和质量有了本质的提高,但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并未形成公认的川滇地区统一结构模型(例如
会议
为了观测研究中小地震,就要记录分析与微震、极微震相关的变形破裂信息。由于小尺度变形破裂的能量低,频率高,受更小尺度的区域构造控制,所以应当研发高频信号记录仪器,组建高密度
会议
会议
与传统的重力测量相比,航空重力梯度测量具有抗噪性好、信息量大、测量速度快等优势.因此,与其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也迅速发展,其中,利用测量数据反演恢复地下密度分布具有重
会议
利用短基线的流动重力观测,试图揭示武汉市由于施工、降雨、季节性水变化等因素引起的重力变化,特别是今年夏天的特大暴雨,在重力上也肯定有显示.利用地表流动重力测量,在1-2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