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征规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四川地区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证型,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各个证型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DNA载量、肝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脾胃湿热、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证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率最高;②阳虚夹血瘀、肝郁化热、肝郁脾虚、湿热夹肝肾阴虚证较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证H
【机 构】
:
什邡市中医医院,四川什邡 618400 郫县中医院,四川成都 6117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征规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四川地区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证型,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各个证型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DNA载量、肝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①脾胃湿热、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证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率最高;②阳虚夹血瘀、肝郁化热、肝郁脾虚、湿热夹肝肾阴虚证较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证HBV-DNA载量明显升高(P<0.01)。③湿热夹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证ALT、AST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ALT>5×ULN、AST>3×ULN);其与肝脾湿热、脾虚湿困、脾胃湿热、肝胆湿热、阳虚夹血瘀证相比明显升高(P<0.01)。④湿热夹肝肾阴虚、阳虚夹血瘀、脾虚湿困证TBIL、DBIL、IBIL值升高最明显。湿热夹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肝脾湿热、肝郁化热证比较明显升高(P<0.01)。⑤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证CHE指标下降最明显,肝郁化热、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肝脾湿热、脾虚湿困证较湿热夹肝肾阴虚证明显下降(P<0.05);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证相比明显下降(P<0.05)。⑥TP、ALB值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各证型GGT值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湿热因素与HBV-DNA载量升高、病毒复制活跃、肝实质细胞损害相关;②复合证型中肝功能损伤明显,可能与湿热、正虚、血瘀、湿阻等多种病机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低频电针减缓CKD所致小鼠骨骼肌萎缩的机制.方法:5/6肾切除建立小鼠慢性肾衰模型,根据WHO标准针灸经穴定位,选取阳陵泉(GB34)和足三里(ST36)两穴施针,得气后连接SDZ-II型电针仪,连续波,频率20Hz,电流1mA,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2周.取比目鱼肌、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分别进行肌肉湿重比较;采用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检测mRNA
目的: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家兔口腔正畸牙痛的治疗,观察TEAS疗法对家兔痛阈变化率、体重差值、脑脊液中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TEAS疗法干预口腔正畸牙痛可能存在的中枢机制,为临床运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24只雄性家兔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正畸组和TEAS组3组,每组8只.正畸组、TEAS组于实验第1天建立家兔口腔正畸实验模型。TEAS组采用经皮电刺激对双侧合谷穴和双
目的:以"面口合谷收"理论为指导,运用痛阈测定方法,观察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痛阈的影响,探索合谷穴与面口部之间的特异性联系.方法:运用SPSS软件编程的方法,将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合谷穴组、后溪穴组、外关穴组,分别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后溪穴、外关穴,运用钾离子测痛法观测针刺前后受试者面部痛阈,比较研究针刺合谷穴、后溪穴、外关穴对健康受试者面部痛阈的影响.结果: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对其面口部下颌区
针灸疗法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其治疗范围广、见效快、简便易行、经济安全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并且正在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中国是针灸的起源国,而针灸是中医药学中最先走向世界的,目前针灸研究已遍布32个国家,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尤其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针灸发展很快.但针灸目前仍然遇到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中医针灸对外教育存在民间性、小规模、低水平、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随着
清代医家张璐发明的中药白芥子外涂治疗咳喘病的方法被后世医家视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的经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该疗法选择有刺激性药物贴敷相应的穴位,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致使穴位的皮肤充血发泡,借经络系统的整体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在用药方面,白芥子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达到了87.7%.白芥子作为
含无机元素尤其是含重金属的中药及其制剂在我国应用有悠久的历史,像朱砂、银朱这类含汞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含砷、汞、铅等元素的药物制剂在临床上的药用价值及毒性作用一直为医家所争论,致使世界许多国家限制甚至禁止进口和应用这些药物.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对药物及生物样本中汞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指导含汞制剂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众所周知,中药制剂的质量优劣攸关中医临床疗效与安全,探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关键问题之一,长期倍受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迄今,横亘于中药制剂生产中的第一道鸿沟是动态中药提取的稳态性难题.缘于中药材多以动植物体入药,具有遗传多态性;中药提取过程受到提取溶媒、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媒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所获得的中药浸膏质量处于动态波动之中,表现在中药提取批间浸膏质量差异大
三勒浆是古波斯于唐代传入中国的一种特殊饮品.其配方可以追溯至古印度triphala(三果)配方,由于其历史悠久和用途广泛,是极具研究开发价值的跨民族跨文化跨时代的特殊植物配方饮品.唐元两代,三勒浆是中国顶层社会的帝王之饮.1981年,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开始研究三勒浆,1992年李星炜等完成三勒浆研究开发,1993年投入工业生产,三勒浆目前已在中国市场上销售20年.本文探讨了三勒浆配方与波斯和印度的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大鼠中c-myc基因的表达及"三棱-莪术"组分配伍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肌肉注射黄体酮和灌胃已烯雌酚片法造成大鼠子宫肌瘤模型,运用免疫组化(SP法)技术检测模型组、阳性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1)高、中、低剂量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2)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2:1)组大鼠子宫肌瘤组织和空白组大鼠子宫肌层中的c-myc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c-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359例古今四逆汤医案进行研究,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四逆汤方的辨证用药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方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①共采集符合医案纳入标准的四逆汤古今医案359例;②对医案信息规范化处理,建立四逆汤医案信息数据库;③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提取医案中辨病、辨证、药物、药量、煎服法等相关数据.结果:359例四逆汤医案中:①涉及疾病81种,频率居前三的为厥证、泄泻、胸痹。②包括主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