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笔者认同于下列观点:美学话语转型的目标和方向,不应该是“向后看”,而应该是“向前看”,不应该是简单地回到传统,而应该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实现转型的手段也不是简单地只要采用中国古代的一些术语就算一了百了,而仍然需要立足现实和放眼未来,在中外文化的比较参照中,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照亮和激活传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开发中国古代的美学资源,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中国现代的美学传统,以一种宽广的胸怀迎
【出 处】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同于下列观点:美学话语转型的目标和方向,不应该是“向后看”,而应该是“向前看”,不应该是简单地回到传统,而应该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实现转型的手段也不是简单地只要采用中国古代的一些术语就算一了百了,而仍然需要立足现实和放眼未来,在中外文化的比较参照中,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照亮和激活传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开发中国古代的美学资源,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中国现代的美学传统,以一种宽广的胸怀迎接西方美学话语的挑战。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解读伊格尔顿在2012年发表的新著《文学诸事论稿》(The Event of Litera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着重讨论伊格尔顿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时对于过去文学理论论争的回顾,以及他对于"文学哲学"给予的特别关注,从而认识近期英美文学批评界对于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进程的新贡献。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绣像版《金瓶梅》是一部被低估而且被严重误解的优秀作品。本文试图借助巴赫金文艺理论中的"狂欢化"与"众声喧哗"的概念,阐释这部杰作的尚未被人充分理解的意义。
同时作为理论资源和研究对象被译介到中国以降,雷蒙德·威廉斯已然通过"情感结构"、"关键词"、"文化唯物主义"等"通用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理论和方法论遗产,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文化研究形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一笔遗产同时也是一笔债务;受传播路径和媒介等因素的影响,威廉斯研究的既有成绩也导致了威廉斯研究的显在缺陷:学人们虽然深入考察和研究了作为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威廉斯,但并未予以作
符号学与现象学有相当大的结合部,两个学派都以意义为核心问题,其异同构成一门符号现象学必须面对的诸难题。它们的基本分歧在于现象学要求对事物做"本质直观",而符号学的获意意向求得"形式直观"。正由于此,它们在一系列要点上异中有同,例如意向投射,悬搁事实性,观相与对象,意向的给与性,意义对主体形成的作用等等。前理解与统觉,使它们在元语言层次上携手互补。
主要通过解读20世纪俄国文论家尤·尼·蒂尼亚诺夫(Ю。Н。Тынян o в)的《诗歌语言问题》 (Пробл ема стихотворного языка)、 《文学与语言学的研究问题》 (Пробл емы изучениял 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与罗曼·雅各布森合著)等论述,探究其独特的诗学观。
巴赫金的人文研究,经历了异化、物化到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人文学建构的演进,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的代价和双重性,进一步深化了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批判的力度,启发我们把工具理性批判扩大到对人类的启蒙和文明的检讨,所以仍是当代反省的锐利武器和当代人文学建设的参照系。对话理论的创立是巴赫金人文研究的一次范式转变,对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本论文将巴赫金人文研究置于当代语境下考察,揭示
后现代主义的"文本"观取代了传统的"作品"观,表面上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扩展了文学理论阐发的自由度,但是却也模糊了边界,使得"文本"成为漫无边际的所指,使文学研究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智力游戏。我们认为,传统的"作品"观念固然有其过于自信自负的缺点,但"文本"观念则严重走偏,在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有必要重新倡导回归诗学的理想和常识。这种诗学重建并非只是文学问题,它实际上关涉到重建古典时代的真善美人生理
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话语生产有值得借鉴的丰富经验,作为一种理论与批评观念的阐释与表述,其话语的生产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再到文化研究和后理论的复杂变化,透视西方文论在观念建构方面所呈现的内涵与特点,对今日中国文论的话语生产有重要意义.在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建构中,确立完善而具有明确价值定向的学科思想与观念异常重要,因为它决定文学理论的生存根基与发展方向,构成学科的意义世界,并从根基上为该学科的人文/审
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为“门类”,表面上反映出学科格局的调整,内在地传递出人们对学术规律、学科传统、学问路径新的认识和探求。这不仅对传统的文艺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发展启示。作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传统文艺学,其主流一直偏重于文学研究。事实上,“艺术”与“文学”平起平坐的地位,或“文学”仅只是“文艺”之一种的现实,始终未得到真正的体认。与此同时,旧的学科门类框架下的艺术学研究,不只因其隶属于
十多年来反本质主义在中国文论界所引发的理论探讨,它促使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本质主义症结进行深刻反思,并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于等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那种"真理"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认知理性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为基础),而在于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为基础);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在反本质主义之后,也不应走向极端解构,而应进行开放而多元的本质个性化言说及本质观的理论重建,有利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