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后路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3-2013-3间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椎结核患者,共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1.5岁.其中胸椎结核(胸6-胸10)8例、胸腰段结核(胸11-腰2)7例、腰椎结核(腰3-腰5)16例.6例合并椎旁脓肿,18例合并脊髓神经功能
【出 处】
:
中国长江医学论坛——2015骨科学年会暨江苏省第十七次骨科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后路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3-2013-3间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椎结核患者,共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1.5岁.其中胸椎结核(胸6-胸10)8例、胸腰段结核(胸11-腰2)7例、腰椎结核(腰3-腰5)16例.6例合并椎旁脓肿,18例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23例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1-52,平均31.5±7.3,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观察术后VSA评分改善、ESR下降、神经脊髓功能改善及脊柱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评价该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O-arm三维导航下C1、C2椎弓根螺钉置钉与徒手置钉精确性的差异,探讨O-arm导航在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优势.方法:纳入我院C1、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62例,分为导航置钉组(A组)与徒手置钉组(B组).A组: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O-arm导航下行C1、C2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7-58岁,平均40.8岁;B组:2005年3月至2
目的:近期相关研究提出的椎间盘潜在干细胞巢区域,在椎间盘自我再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尚无相关体外研究对该巢源性干细胞进行特性鉴定,对其深入的探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椎间盘自我再生过程.该研究目的在于体外分离、培养椎间盘巢源性干细胞,并进行其特性鉴定.方法:实验动物为4周大S-D大鼠.采用眼科手术器械,在解剖显微镜下按照解剖区域分离干细胞巢组织.提取的细胞在体外培养传代,P4代细胞进行进一步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新型四孔椎板钢板在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纳入52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棘突椎板切除术组(A组)、新型四孔椎板钢板组(B组)、传统缝线悬吊组(C组)和L型指骨钢板组(D组),其中A组17例,B组12例,C组13例,D组10例.对比四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开始至椎管完全减压的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总失血量及其占原血容量比例、Kyp
目的:评价后路单纯开窗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年龄大于60岁的腰椎管狭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61~78岁,平均66.2岁.病程8个月~4年,平均17个月.单节段狭窄14例,两节段9例,三节段狭窄5例.术前cobb角21°-48°,平均34.1°±1.9°.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
目的:评价椎板间隙入路下经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27例放射学表现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通过椎板间隙入路行经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详细的随访问卷调查,包括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判断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至我院就诊需要行PKP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47名患者,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组.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患者25名,压缩椎体28个,男5名,女20名,年龄48岁-81岁,平均年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椎弓根固定(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与开放椎弓根固定(Open pedicle screw fixation,O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搜索1990年至2014年有关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疗效的临床
目的:通过对颈椎前路内固定术中缝合椎前筋膜与不缝合椎前筋膜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及其持续时间的比较,探讨椎前筋膜缝合在预防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8例.入选标准:1、年龄40岁~70岁;2、均为脊髓型颈椎病,病变节段均在C3-C7;3、均具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症;4、均为首次手术,手术节段不超过3个;5、术
目的:探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并以矢状位后凸Cobb角评价效果.方法:以徐州市中心医院在2005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
目的:比较Arch钢板固定和锚定法固定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0月,从收治的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6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锚定组(28例),Arch钢板组(35例).锚定组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2±8.2)岁.病程5-42个月,平均13.2±7.7个月.术前JOA评分(7.4±2.1).Arch钢板组男1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