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1976年的第一届人类住区会议到2008年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三十年的会议主题发展历程如同风向标,指引人们不断更新视角,把握人居环境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针对世界城市论坛主题的演进,归纳出其中所反映的人居环境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影响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
【机 构】
:
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中国 南京 21009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6年的第一届人类住区会议到2008年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三十年的会议主题发展历程如同风向标,指引人们不断更新视角,把握人居环境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针对世界城市论坛主题的演进,归纳出其中所反映的人居环境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影响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通过对传统村落意义及其形成原因和现代居住小区在传统村落意义上缺失的浅析,阐述现代居住小区继承与发扬传统村落积极意义的必要性,并提出在设计中如何营造具有传统村落意义的现代居住小区.
从中国传统聚落环境入手,阐述了其含义和特征(;)同时,从人居环境价值观文化观层面分析了聚落形态的文化特质;考察了其本质特征与形成的原因.同时,结合现实中聚落形态环境的保护,古镇保护以及塑造现代人居环境的问题论述了传统聚落形态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地方、单位旅游规划编制风起云涌,比较侧重于个体的规划,但在实际项目实践中,往往更强调旅游规划的整体性.本文通过道教文化在大华山区域旅游规划实例中的挖掘运用,来探讨传统文化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文章重点讨论了上海新城建设中环境与文化双重矛盾的现象,通过对上海新城环境的分析,指出上海新城中存在两种矛盾:移植环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移植环境与原型文化的矛盾.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风格”问题,而且是一种“迪斯尼化”现象,进而将环境塑造这一命题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试图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此作出解释.
原真性是遗产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虽然近些年来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保护实践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破坏文化遗产价值的做法,产生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文章通过对原真性保护思想进行梳理,提出了原真性保护的内涵,说明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同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为例,探讨了统万城遗址进行原真性保护的思路和途径,旨在探索在遗产保护中如何通过原真性保护的方法进
近年来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遵循历史文化脉络的城市设计方法成为旧城更新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成都市新都旧城区城市设计实例,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探寻文化与城市自然生长演进的契合关系,制定城市更新策略,完成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塑造,延续城市空间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与竞争力.
本文从深圳某普通街道入手,通过对其使用情况、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并依据作者提出的“环境—人群—设计”三角形循环结构以及“设计—环境—需求”曲线作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当今大量存在的“未设计”城市环境如何与人的使用需求相互作用,并提出相关改善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转轨、社会改革深化、收入调节不力、保障制度滞后导致了低收入阶层的持续扩大,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压力.并由此促使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环境日益恶化,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分析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境入手,对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政策进行了回顾及反思,提出探索低收入阶层住区的社会空间环境问题是解决低收入阶层社会分层、居住隔离、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
城市地下空间是作为地面空间的补充,在城市规划布局中通过城市空间的三维式拓展扩大城市容量,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功能,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环境、交通、舒适性的需求,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是评价居住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居住环境的观点来看,表示舒适性的指标主要偏向于实体环境状况,我们通过了解在该环境中居民的感受,对其心里感觉尺度和实体环境状况进行相关分析.本文以大连市大有恬园住宅小区为例,首先采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确定的评价舒适性的各项指标,通过对其舒适性各项客观指标进行实体评价,得出客观评价结果.然后借助问卷调查方式取得居民对住区舒适性满意度的主观评价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