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由医圣张仲景所著.他创立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法则,书中每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强调通过辨脉、症进行六经辨证,紧握"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由医圣张仲景所著.他创立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法则,书中每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强调通过辨脉、症进行六经辨证,紧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脉和症为主症,结合八纲辨证,以察疾病的性质、预后和转归,并据证用方施药.
“知犯何逆”是以“观其脉证”为基础,结合八纲辨证,辨别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并运用六经辨证,辨识机体脏腑的功能及所系经络气血的病理变化。“随证治之”是根据疾病的诊断,辨证施治的结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指导疾病治疗中逐层递进,环环相扣。在诊治疾病过程中,针对疾病的某一阶段性质,因人、因时、因地而治,以证立法,据法选方。如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如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此为伤寒表症兼挟里虚,误用桂枝汤发汗解表,使阳气更虚,此时病情复杂,当分清主次缓急,阳虚为急,则以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阳气回复,则以芍药甘草汤滋阴养血;阳复太过,则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若误治后再误以烧针发汗,亡阳则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由此提示人们:在临证工作中应谨记经典医案中记载的脉症,并在临床中反复验证,从整体观进行辨证论治,脉症合参,揭示疾病的本质;治病求本,随证而治,不断提高识脉和诊治的水平。不仅要能治所犯之病,还要能先安未受邪之地,达到治疗未病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中医学对疾病的初步认识,表现为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有了文字的载体,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命名疾病.甲骨文中记载了40多种病名.此后,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十三经,到两汉时期的《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学生构建历史解释的重要依据.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用应关注经典性、前沿性、多样性和典型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依托正史,参考名家论著;了解动态,紧跟最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克强指数”这个概念。它是李克强总理在辽宁主政期间提出的。“克强指数”的指标主要包含三项: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发行量。“克强指
对于中医初学者来说,学习中医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中医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方法,对中医理论的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医理论肇源于《内经》,《中医基础
李国章生世显赫,但他却完全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作了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一名有责任感的医学院院长、一名个性鲜明的大学校长。医术高明.医德更高.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授业解惑,做了校
《伤寒论》论述少腹证的条文共有7条,症状描述共有5个,即少腹满、少腹硬、少腹硬满、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前4个俱在太阳病篇,后一个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其病因均与太阳寒水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后因战乱散佚,被后世医家搜集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除有几百首方剂外,尚有62则涉及针灸的条文,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全过程的表现做出评定,包括考核成绩以及所反映的学习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定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要环节,连续两个学
考试不仅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验方式,也是关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并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当前,人才培养己经从传授知识转向了以传授知识、培养
色 彩鲜艳的各种饮料、冰棍;奶油蛋糕上 的红花、绿叶图案;农贸市场上出售的豆绿色的粉丝,红黄色的虾米片;食品店里陈列的绿色豌豆,紫色的花玉米……林林种种的、五颜六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