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410A在钎焊板式换热器中蒸发换热和压降性能的试验研究

来源 :2016中国热泵产业联盟年会暨第五届亚洲空气源热泵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563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式换热器由于高效的换热性能,紧凑的结构,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换热器.近年来对于板式换热器的研究、结构的改进使得板式换热器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基于钎焊式板式换热器,研究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和压降关联式形式,建立了板式换热器单流道CFD仿真计算模型,并通过和已有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精确性.并基于实验数据,通过关联式修正,开发了换热系数和摩擦系数关联式;换热系数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为3.5%;摩擦系数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误差5.9%.而且提出了包括制冷剂为R410A的具体拟合结果及误差分析.对于板式换热器的研究,以及制冷系统仿真计算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1-7月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分析了3、4季度行业发展预测及全年经济形势,探讨了汽车流通行业发展展望。
针对某35kV变电所变压器发生的一起A相高压绕组短路故障造成35kV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跳闸的现象,以变电所设备参数和保护装置的故障录波为参考,进行了短路电流理论分析,推导出短路电流计算公式并进行短路电流反演计算.理论分析和短路电流计算结果与故障录波图提供的信息相一致,从而证实了35kV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动作行为是正确的.
高碳热轧盘条SWRH82B存在轧后需自然放置一段时间,塑性指标方可变好的问题.通过研究断面收缩率随时效时间的变化、氮元素和氢元素含量随时效时间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氢元素含量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物联网(loT)和工业4.0成为管理全自动轧辊间设备的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该项技术补充了由波米尼特诺恩(Pomini Tenova)研发的现有的自动化系统和连接设备,为日益先进的尖端设备的用户提供强大支持.波米尼特诺恩(Pomini Tenova)已经尝试在几家工厂安装该项技术,用于获取并向云储存传输数据.这些云数据可用于例如改善性能、提高可靠性、
将γ-辐射增黏和超临界CO2发泡技术相结合,进行了聚L-乳酸(PLLA)发泡材料的研究,考察了γ-辐射吸收剂量和超临界CO2工艺条件对PLLA发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多官能团单体并进行γ-辐射,能有效地促进PLLA熔体强度的提高,有利于发泡成型.随着升高超临界CO2流体的温度,PLLA的泡孔直径和孔隙率随之增大,而泡孔密度和表观密度减小;随着其饱和压力的增大,PLLA的泡孔更加细密
Feistel-2 is a Feistel scheme proposed by Isobe and Shibutani in Asiacrypt 2013, in which the round functions are composed of an XOR of a subkey followed by an application of a public function or perm
会议
本文针对D2D(Device to Device)通信资源分配中因D2D用户多于蜂窝用户而导致的资源匮乏问题,提出了一种时隙调度算法.该算法首先基于频谱复用模式建立系统模型,并归纳为一组合优化问题.在模型的次优求解中,时隙调度算法将调度周期划分为k个等长的时隙,将D2D用户分配至各时隙调度,同时为了权衡服务质量与系统吞吐率的关系,构造一服务质量权值与传输增益相互制约,共同决定D2D用户在每时隙上的
当前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是高速移动状态下的数据通信,而影响用户感知的则是整个通信过程中"端到端"的所有节点和链路,因此,要提升用户的真实体验,必须要做到从用户终端到移动承载网络到业务提供服务器的全程优化.本文从端到端移动通信特点出发,研究探索出了从终端到服务器的一套问题定位和质量提升的优化方法,在现网中应用效果显著,用户的感知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USIC算法的3D融合定位算法模型,本算法可将空间距离与时间延迟融合起来进行估计.时空级联处理方法可以在信号源方向上加强接收机接收信号强度,同时只需要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多维谱峰搜索.时空融合处理方法可以将空域参数与时域参数联合起来进行估计,并且融合定位算法可定位远超过阵列阵元数目的信号.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号俯仰角小于70°时,采用3D融合定位算法可以对信号源进行精确估计.
研究表明,制造强国一是要有雄厚的产业规模,二是要有优化的产业结构,三是要有良好的质量效益,四是要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工程院构建了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约为98.81~103,接近日本、德国实现工业化的水平,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中等水平。到2045年,将进入制造强国前列。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