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及初步分析

来源 :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分析ITP患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差异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法抽提血清蛋白质,以双向电泳技术分离血清蛋白质,建立ITP患者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并采用二维电泳图谱专用软件(PD-quest)对所得结果进行图谱分析。结果:建立了ITP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与正常人相比较,ITP患者有24个蛋白点表达上调,有75个蛋白点表达下移,有52个蛋白点ITP患者表达而正常人不表达,有101个蛋白点正常人表达而ITP患者不表达。结论: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建立ITP患者血清蛋白质表达图谱及差异分析,可为进一步鉴定ITP患者血清相关蛋白质、研究IT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提供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FAK表达及FAK磷酸化水平变化,探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CA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CAA患者予以补髓生血颗粒治疗6个月,另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Wlestern-blot)观察C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FAK及FAK pY397的表达水平。结果:CAA患者治疗前骨髓单个核细胞FAK及FAK pY397的表
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再障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病理过程。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慢性再障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VLA-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慢性再障患者VLA-4的mRNA蛋白均呈低表达状态,补髓生血颗粒能提高其表达。结论提示:慢性再障患者存在粘附功能异常,补髓生血颗粒可能通过调节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来改善慢性再障造
目的:研究CD200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上的表达,以探讨CD200抗原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0例AA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四色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上CD200的表达率。结果:重型再障(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患者CD3+、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上CD200的表达率均显
目的: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围化疗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统一拟定RAL诊断标准、临床研究方案和病例观察表。设立治疗组118例与对照组117例,使用标准化疗方案同时,于化疗前3天加用复方浙贝颗粒或模拟剂,每次1袋,每日2次,连续给药14天。以一个标准化疗疗程为治疗周期,对卡诺夫斯基(karnofsky)评分及中医症状进行观
目的:了解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病(APL)过程中肝肾的毒性反应。方法:监测复方黄黛片治疗APL过程中各时期生化指标、超声检查肝、胆、脾、肾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结果:共有75例患者进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67.95(6~120)个月,肝炎病毒(乙型4例,丙型1例)阳性者5例。诱导缓解期,部分患者出现可逆性肝功能改变,治疗过程中有28.0%(21/75)患者ALT增高至44.9~374.8U/
目的: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减轻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作用。方法:全国7家三甲医院共入组235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或对照组,两组均按常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于化疗前3天服用复方浙贝颗粒或安慰剂,连续给药14天,以一个标准化疗疗程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
目的:通过复方浙贝颗粒配合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中医证候改善的疗效观察,从中医角度进一步探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RAL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复方浙贝颗粒”为治疗药物,以RAL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标准化疗方案的同时,于化疗开始前3天加用盲态下的治疗组或对照组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连续服药14天,以标准化疗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根据“临床证候分级记分标准”内容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以中药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多药耐药联合吉姆单抗为主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1例CR,4个月后死亡;1例CR,5程化疗后均CR,第6程化疗前复发趋势;1例NR,于复发后8个月死亡。
@@随着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上逐步提出了急性白血病结合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及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MB)的分型(MICM)。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8例C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CD105的表达,并与13例健康人骨髓(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治疗前CAA骨髓组织中CD105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CD105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P<0.01)。结论:CAA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骨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