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建造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居住建筑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为此,许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和传统经验.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聊城七级运河古镇明清至解放时期的传统囤顸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特点,分析营造过程中的传统经验,以期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探索现代居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技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
【机 构】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建造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居住建筑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为此,许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和传统经验.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聊城七级运河古镇明清至解放时期的传统囤顸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特点,分析营造过程中的传统经验,以期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探索现代居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技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其他文献
GPS-RTK(Realtime kinematic)是通过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观测实现的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将GPS-RTK技术应用于聚落遗址的测绘中,为研究和活化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以辽东地区后金时期聚落遗址的测绘为例,详细介绍了RTK测绘技术现场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总结了RTK技术在聚落遗址测绘中对待不同地理环境的测绘经验,并结合聚落遗址研究和活化的不同需要就聚落遗址测绘的内容构成进行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农业转型的特殊时期,传统农村结构的封闭性和稳定性逐渐被打破,正如红堡子村落出现的对现代生活的诉求,自主更新等现象,旧有的结构秩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要求.本文以甘南临潭流顺乡红堡子为研究对象,在介绍红堡子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村落布局的基础上,追溯其村落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探究红堡子的民居变迁,分析影响民居演变的因素,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红堡子以及这一类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事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掀起了新一轮的乡村建设热潮.乡村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与建筑师的设计引导与协调,更不能忽视村民作为营建主体在设计与营建过程的重要性.如何清晰认识当前乡村营建的矛盾与问题,审慎地介入乡村实践,避免乡村营建再一次步入"城市化"、"布景化"乡村的误区.本文梳理当前乡村营建从整体性、营建体系与营建技术等不同理论与实践路径进行评述与分析,并提出基于村民主体视角、建立城市与乡村互动机制的思考与
中国传统民居分布广,数量多,形式丰富,集中体现了地域文化与农耕文明,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传统民居聚落不能适应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以关中民居为例就传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民居聚落有机、和谐、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和活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保护地域特色,同时也使传统民居得到有机更新,并带动村落发展是其首要问题.青海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尔干传统村落是河湟地区庄廓村落代表之一,座靠日月山,毗邻药水河,围寺而居,因地制宜.本文以兔尔干村落为研究对象,对该村落空间布局、院落形态、建筑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实践,对兔尔干村落的保护与活化进行探索.
地坑窑院式民居是黄土塬上存在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本文主要利用Revit Architecture软件来完成地坑院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建立,其中主要是运用"概念体量"和"族"工具进行创建模型.通过模型的创建为以后利用基于BIM技术的对接对其模拟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建立传统民居信息模型库奠定基础.
荥阳老城从北魏建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老城保留了自明清、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文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各时期的建筑,体现出多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城内街巷连接住区,彼此相生相依,以市井生活为基础,形成了尺度宜人、相互融合的街巷、胡同及建筑空间.通过对荥阳老城历史格局的演变分析,整合各时期建筑样态,将分散的建筑"碎片"拼贴、融合,充分保留荥阳老城历史街区的多元性与原真性.
荥阳老城是一个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县级治所,自清末至今,其规模、格局一直未经巨变.目前,城内不仅保留有清末至"文革"时期的县衙、魁星楼等公共建筑及韩凤楼、董天知等名人故居,还留驻有不少原住民.为了揭示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及历史文化,笔者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踏勘等方法深入探究荥阳老城的物质空间和居民的生活状态,并从总体格局、公共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荥阳老城的保护性整治与恢复策略提供依
荥阳市位于郑州西15km,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境内有众多传统民居遗留,有较多的修缮需求.苏砦村东北的苏氏民居,系明朝进士苏民的故居,保存相对完好,有一定历史价值.本文作者常驻现场进行调研、观察,对于地方工匠的修缮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对传统经验加以量化,以探求和总结地方性营造技术,即在沿袭传统科学技术手段的同时,批判地借鉴现代技术,以期对当地其余历史建筑修缮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中国传统聚落和院落发展历经千年,在地域适应技术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本文以方顶村为例,在实地调研与测绘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学习;从聚落和院落2个层次,分析和总结其对地形环境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