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咸宁市黑山观测站及武汉观象台两个测站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和风廓线资料,对2011 年6 月 9 日发生在湖北的暴雨系统分别经过上述两个测站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降水发生前后,两个测站的风廓线图都出现了风向不连续线:该不连续线上方,风向偏南,而其下方风向偏北。低层风向不连续线的产生时间提前降水十几分钟,能够作为临近预报的指标;“顺滚流”不一定作为预示天气转坏的因子出现,也可能作为暴雨发生
【机 构】
: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430074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00038 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100081
【出 处】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咸宁市黑山观测站及武汉观象台两个测站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和风廓线资料,对2011 年6 月 9 日发生在湖北的暴雨系统分别经过上述两个测站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降水发生前后,两个测站的风廓线图都出现了风向不连续线:该不连续线上方,风向偏南,而其下方风向偏北。低层风向不连续线的产生时间提前降水十几分钟,能够作为临近预报的指标;“顺滚流”不一定作为预示天气转坏的因子出现,也可能作为暴雨发生时的现象而产生。2)降水发生前,垂直速度在垂直高度上发生剧烈波动,本次强降水发生在垂直速度减弱的时候。3)降水前1 小时左右,在某些特定高度,等温线发生抬升的现象,液态水含量有所增加。降水前2 小时左右,1 km 高度以下的相对湿度均较大,尽管水汽含量能够维持较大值,但是其增减并没有明显指示作用。
其他文献
应用WRFV3.2.1中尺度数值模式,利用1°×1°每日4次的NCEP-FNL全球分析场资料,并使用 OBSGRID融合了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采用非静力、三重嵌套方案,对2009年11月9日~12日河北回流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时空分辨率较高的资料,对此次冷流暴雪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回流暴雪过程中近地层以辐散和反气旋性涡度为主,暴雪区上空涡度
综合利用卫星多通道产品、地面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 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探测资料,对2009 年8 月27 日河北中南部的冰雹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雹云是在华北东移低槽尾部形成和发展的,在静止卫星(FY-2C)各通道产品上均表现为具有椭圆结构的中γ尺度对流系统。椭圆云砧长轴与高空急流走向相同,云顶亮温偏高,亮温梯度大值区和云光学厚度大值区位于云毡西部。在雷达反射率产品上,雹云表现为线状排
2010 年9 月4 日在孟津县发生了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伴局地冰雹、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小浪底自动观测站7 时左右瞬时风速达43 米/秒,最高风力达14 级,为历史罕见。本文首先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区域自动观测站资料,分析了其出现的天气背景、物理量场特征:高空低槽、低层切边线以及地面辐合线为强对流风暴提供了抬升机制;高空干层深厚,暖湿层浅薄的大气层结有利于大风的产生;中低层偏东风为强风暴提供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09 年6 月3 日(简称“6.3”过程)和2010 年7 月17 日(简称“7.17”过程)在豫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强对流、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可知两次过程虽然都为高空槽和槽后西北风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 使中高层气温迅速下降, 而低层为暖平流, 从而造成大气层结的极不稳定,高低空风的垂直切变, 高空动量下传使得对流发生、发展、维持和传播,但由于其物理和水汽配置条件的不同
在对东北地区MCC 的研究中发现,多数MCC 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由一个对流云团作为其主体,类似于刚体一样从某处运动到另一处(本文称之为第一型MCC);但也有一些MCC 演变过程中在前一个对流云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减弱或者基本消失时,在其周围的某一侧发展出新的对流云团,这个过程是连续的,云图上表现为快速地由一地运动传播到另一地(本文称之为第二型MCC)。第二型MCC 由于有新生云团的加入,因此影响范围
本文利用黑龙江省71 个台站的最低气温资料,根据对风电工程有影响的温度指标进行评估分析,指出黑龙江省各地受低温影响风电工程建设的时空分布情况。
暴雪是黑龙江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1970~2006 年37 年78 个市(县)的逐日降雪资料,对暴雪初、终日分布规律,暴雪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信息扩散理论计算了黑龙江省各市(县)发生不同暴雪日数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并结合GIS 技术进行风险区划。研究表明:①黑龙江省暴雪初始日期和终止日期37 年来变化不大,初始日出现在10 月上、中旬,终止日出现在4 月的中、下旬
本文采用LAPS中尺度局地分析模式大气,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作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分析表明:“西南涡——切变线”系统的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的中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重力波”中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的暖湿气
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水平分辨率1°×1°的FY-2E卫星相当黑体亮温(TBB)网格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10年梅雨期持续暴雨期间中尺度系统的演变和物理量场的配置,以求得中尺度系统与物理量场在湖北省持续暴雨预报中的预报作用。结果表明:TBB场能较直观地反映暴雨过程中中尺度云团对流活动、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征,暴雨出现在TBB低值带中心和低值中心北侧等值线密集带以及等值线曲率大
降雨能诱发大量滑坡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威胁,但现阶段对滑坡的传统监测手段,可视性与智能性不足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本文将滑坡监测与三维GIS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三维滑坡的监测信息系统,为滑坡监测数据表达和成果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平台。针对滑坡多种诱发因子的耦合问题,主要探讨了降雨对滑坡的影响机理,分析了滑坡的影响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复杂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