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辨证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医辨证方法可以更好的服务临床,也可以促进中医学的传播与交流。纵观历史长河,中医辨证学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逐渐发展的。本文以《伤寒论》、温病学为研究对象,选取几个方面,通过研究古代经典著作中的辨证方法可以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源头,探知辨证学产生、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中医辨证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辨证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医辨证方法可以更好的服务临床,也可以促进中医学的传播与交流。纵观历史长河,中医辨证学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逐渐发展的。本文以《伤寒论》、温病学为研究对象,选取几个方面,通过研究古代经典著作中的辨证方法可以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源头,探知辨证学产生、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中医辨证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4例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确认其中医病理特点,同时运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肝功能各项指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肝与ALT相关,脾与TBIL、DBIL、IBIL明显相关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脉象与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为探讨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制订《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依此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统计学方法采用频数、频率等描述性分析与简单相关分析的方法.结果:801例患者中,选取出现频率大
目的:通过理论数据研究,探讨慢性胃炎各证素与胃黏膜糜烂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证素辨证法为胃黏膜糜烂病理变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205例患者按照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分为糜烂组和非糜烂组各336例、869例.然后采用证素辨证法统计两组各证素积分,再通过统计学分析对两组证素积分进行对比,以探讨其差异性.结果:两组痰、热证素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脾胃痰热蕴结是胃黏膜糜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鼻虽位居人体头部,为外在的独立器官,但通过经络气血的联系与沟通,与内在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鼻诊作为中医的特色诊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鼻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测知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盛衰的具体病机。文章从鼻诊的理论基础、鼻诊的诊断要点、鼻病常见症状及体征的辨病与辨证进行阐述,旨在为鼻诊的研究提供参考。
腹诊是中医切诊的一部分,又称“按胸腹”。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胸前区、胸胁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病变情况。腹诊也是日本汉方医学的主要内容,其理论与方法较为独特。笔者梳理腹诊在中日两国发展的脉络,比较两国医家对腹诊理论依据、手法、目的、腹证等方面的异同,分析原因,以期对中医诊断与临证有所启迪。
目的:探讨温胆汤类方从痰论治抑郁症的临床及实验的应用情况。方法:对近几年类温胆汤类方用于抑郁类疾病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类的相关文章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结果:温胆汤类方的主要的辨识要点为痰所指的一系列的情志异常的病症,与抑郁症的情志表现相一致。治疗上可化痰为主,兼以清热、理气、补肾。应用温胆汤类方,现代的众多研究都验证了这一经典名方的临床临床疗效。结论:研究者要拓宽思路,对温胆汤类方的研究方向应从“病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为本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18例慢性胃炎患者,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慢性胃炎证候,探讨慢性胃炎中医病位证素分布特征.结果:慢性胃炎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病位证素依次为:胃、脾、肝;病性证素依次为:热、气滞、湿、阴虚、痰、气虚、阳虚、阳亢.结论:1.晋江地区慢性胃炎患者的病位主要是胃、脾、肝,病性多呈现寒热错杂与虚实夹杂的特点;2.晋江地区慢性胃
结合眼诊的理论基础搜集近年有关中医眼诊、目诊的研究方法及进展,对眼诊的现代研究中成就较大的医家学术及现代研究中的方法进行总结。探索眼诊在诊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依据络病理论探讨脉络病变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思考由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组成的加味生脉补心丹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的合理性。加味生脉补心丹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效,其防治冠心病的机理可能是与益气养阴荣络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维持络脉自身稳态有关,本课题组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以期从络病理论为冠心病沦治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1]是临床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性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具体临床表现可呈现月经失调(多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痤疮、肥胖及黑棘皮症,并具备雄激素、雌酮、胰岛素过多及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LH/FSH)比值增高的内分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