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先天失歌症(以下简称失歌症)是一种对音乐音高加工的障碍(Peretz et al.,2002)。研究发现,失歌症者对精细音高差异(Gosselin et al.,2009;Jiang et al.,2011;Liu et al.,2010)和旋律轮廓(或音高方向变化)(Foxton et al.,2004;Jiang et al.,2010)的分辨与识别都比正常人差。问题是,这种音高知觉障碍是否可以通过音乐训练得到改善?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地聆听音乐或歌唱训练并不能提高失歌症者的音高知觉能力(Mignault et al.,2012;Wilbiks et al.,2016)。但近期我们研究发现,音高方向识别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失歌症者的音高方向识别能力(Liu et al.,2017)。众所周知,音乐结构及其组织规则是音乐加工的核心。尽管失歌症者可以对音乐结构进行内隐加工(Tillmann et al.,2012;Zendel et al.,2015),但他们无法对旋律与和声句法结构进行外显判断(Jiang et al.,2016;Zendel et al.,2015),这可能缘于他们对调性感比正常人更弱(Jiang et al.,2016)。那么,如何将失歌症者对音乐结构的内隐知识外化,这恐怕是失歌症者音乐训练的关键。目的:本研究考察音乐训练是否能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结构的外显判断。考虑到失歌症者具有内隐的音乐句法规则知识,本研究试图以隐喻的方式将其外显化(Ambrosini&Bowma,2001;Nonaka,1991)。本研究预测,失歌症组被试在接受音乐训练后,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将会提高。这不仅体现在行为水平上,也体现在脑电水平上。方法:在音乐训练开始前(前测),16名失歌症者和16名控制组被试参加实验,两组被试在年龄、性别、偏手性以及受教育年限上进行匹配。实验包括144条C调旋律,我们操纵旋律序列的最后一个音,由此形成两个实验条件:合乎规则的主音结尾与违规的上主音结尾。被试任务是在7点等级量表(1=非常不吻合、4=不确定、7=非常吻合)上判断旋律进行与预期吻合的程度。在聆听音乐中,我们通过Neuro Scan公司放大器及64导电极帽记录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前测结束后,8名失歌症者和5名控制组被试开始接受音乐训练,每周进行两次的一对一训练,每次30~45分钟,共9次;另外8名失歌症者和11名控制组被试不接受任何训练。在训练中,被试按的反应会得到正确/错误的反馈。当被试反应正确时,主试鼓励被试以隐喻的方式说出正确的感觉;当反应错误时,主试帮其分析错误的原因。在音乐训练结束之后,所有被试进行后测,并记录他们的脑电信号。结果:由于ERAN是音乐句法加工的脑电成分(Koelsch,2013),所以本研究选择旋律最后一个音呈现后的150~250 ms作为ERAN统计分析的时间窗口。前测结果发现,失歌症者未能像控制组被试区分违规与不违规旋律,并诱发出ERAN效应,但失歌症者无法分辨违规与不违规旋律,且也诱发出ERAN效应。然而,在接受音乐训练后,失歌症者能够像控制组被试一样对音乐句法进行加工,并产生ERAN效应。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短期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这种提高不仅在行为水平而且在脑电水平都得到体现。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音乐训练对失歌症者音乐句法加工的正面效应,这为失歌症者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