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零散型历史文化村镇的再生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 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逐渐走向成熟。但单一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适性。本文以泉掌历史文化名镇为例,探讨了资源零散型村镇历史文化与社区营造相结合的活性化策略,说明社区文化载体、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网络三元互促的规划保护模式,为尚在犹豫于保护与开发的历史文化村镇提供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湖地围垦区是我国丰富的乡村旅游型资源中的一种,有着特定的地貌特征,利用湖地围垦区风景开发旅游产业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有不利因素制约,本文通过大冶湖围垦区具体
学位
“快速简便”是现代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或基于DNA/RNA生物合成机制,或基于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核酸酶,产生了一系列核酸恒温扩增技术。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对反应仪器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的发源地,是历史与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也是最能展示城市风貌的地段。本文通过对历史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滨水景
  历史文化名镇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准确地评价其价值特色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关键。目前有关名镇历史价值的评价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较系统的分类量
  中华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在民族文化传统中占据非常特殊的地位,北京的皇家坛庙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祭祀文明发展的最高峰,在建筑规划形式、哲学思想、文化礼乐等方面面都有重要的
  通过对京郊平谷区雕窝村和玻璃台村两种开发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大城市边缘村落在经济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村落空间结构,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新问题。
  风景区社区居民系统与风景名胜的协调发展问题是目前困扰风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缺乏引导风景区居民建设与改造的有效机制,给风景名胜区的整体风貌、资源保护及
本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计算了人工草地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水土保持的贡献率,选择15°和25°坡地种植无芒雀麦,在抽穗期进行刈割处理,两种坡度设置成地下生物部分区(TR1)和全生
  “景观先行”是一种偏重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待、解决城市问题的规划思路,以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作为评判重大规划决策是否可行的标准。在风景旅游城市规划中实施“景观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