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接触网雷击过程的雷电通道分型模型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先导随机发展模型,本文应用超松弛迭代法,对铁路接触网和先导连接过程进行了空间分辨率为1m*1m的数值模拟,研究了25kv铁路接触网与下行先导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模拟了下行先导电位不同、下行先导起始位置不同、铁路单轨和双轨这几种不同情况,分析模拟结果与自然闪电之间的对比,得到结论:接触网对下行先导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下行先导会朝着有接触网的方向发展:接触网和地面均有可能与下行先导发生连接,当下行先导起始位置在接触网正上方时,接闪大部分发生在接触网与下行先导之间,随着下行先导起始位置远离接触网,闪电击中大地的概率逐渐增大.当下行先导电位为-40MV时,最后一跳距离的长度在40m至80m范围内.
其他文献
在振荡系统平衡点两边对称范围内,L分布函数能用最大振幅来描绘振荡发生的概率及分布,一般以0点为平衡点,均方根是1/3最大振幅,显然0点至两边正负1/3最大振幅内均为稳定区间.引入绝对降水量概念后,利用L分布稳定区特性、距离平衡0点远近及发生概率,对干湿振荡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干湿指数振荡系统的最大正振幅为+1,最大负振幅为-1,均方根为1/3,0点两边正负1/3范围内的发生概率是70%,
为探索定量评估干旱灾害对旱区冬小麦造成损失的方法,以山东省莒县为例,利用1981~2010年莒县三十年气候整编资料以及历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运用FAO PM公式,对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旱灾害等级》中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可能蒸散量、需水量、水分亏缺率进行求算,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表(Kc)中后期阶段的发育期、Kc的界定取值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等进行订正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
本文分析了山西三十年主要气候及干旱、暴雨、冰雹等灾害,通过客观分析及统计、z指数计算分析,找出了山西主要气候特征及干旱、暴雨、冰雹出现的最多年份.1997、 1965、1986年为全省性重旱年,1972、1999年为大范围重旱年:暴雨最多年份为1988、1996、1964年;冰雹最多年份为1990、1985、1976年。
本文通过集成汾渭平原旱涝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补充分析相关数据,给出汾渭平原旱涝现状和演变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1.汾渭平原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干旱和洪涝是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渭河平原中东部为严重旱灾风险区.2.近50年降水趋于减少,气温升高,干旱日数和强度增多增强.擎涝年代际差异明显,二十世纪9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汾河平原60年代,渭河平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洪涝最为严重.3.汾
利用重庆市1960-2009年34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重庆市伏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中部的涪陵、丰都,西部的江津为伏旱高发区,西部的万盛,东北部的城口为伏旱低发区.重庆伏旱开始时间最集中的是7月上旬,整个7月开始的伏旱占了全年的56.6%.重庆伏旱60年代和70年代为商发期,而整个80年代为伏旱低发期,从90年代开始,伏旱又有所增加.重庆特重伏旱和重度伏旱从90年代开始有明
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农田生态系统氮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等因素,加大了生态系统氮素的输入水平.植物生长对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增加的响应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氮添加试验田,以异针茅(Stipa alien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连续两年异针茅的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CO2响应曲线以及叶面积指数(LAI)等指标,研究了不同
利用WRF模式采取敏感性试验对一次双台风引发的远距离暴雨过程中的台风与副热带高压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此次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对水汽输送的方向的引导对降水的强度与的落区影响更为重要.但两个台风的存在与否改变了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台风对此次过程是一个主动影响者,副热带高压则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去除"布拉万"以后,由于副高的增强其对气流向北引导的作用加强,使得水汽的输送具有偏北的分量,在水汽遇到西
本文利用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和合肥多普勒雷达的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雷达产品对2014年7月2日安徽南陵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过程中,SWAN雷达产品和单站雷达产品中强回波的出现消亡时间分布和强降水出现结束的时间一致,雷达回波强度最强均≥5odBZ:雷达剖面底宽上窄,无回波悬垂;回波顶高最大值超过15 km,VIL最大值15-20
通过对2013年8月2日淮北强对流暴雨过程分析,发现这是一次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强降水.降水开始前,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了强降水的产生;动力和热力条件的相互作用使降水得以加强和维持:对各家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简要分析,EC高低空形势及物理量场的配合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T639、日本细网格、EC细网格和NCEP降水预报量级偏小.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年3月20日发生在南平市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随着高空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南压,迫使地面锋区南压,在锋面抬升作用下产生强的垂直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造成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这次天气过程具有上干下湿的"喇叭状"特征,高空辐散、低层辐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