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追踪技术在诊断冠心病缺血梗死部位上的初步研究

来源 :2012年十一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暨新技术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无明确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的心肌缺血及有RWMA的心肌梗死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分析,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进行病理诊断,并对技术指标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斑点追踪技术可以通过一些新指标改变上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的部位;它所测应变指标更适合用于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而对于心肌缺血的定位诊断应结合位移、达峰时间及预伸展指数来判断。
其他文献
对二尖瓣脱垂瓣膜整形术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进行治疗,结合病例分析总结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经食管三维超声可提高二尖瓣脱垂瓣膜整形率。
心肌应变峰值能够反映不同病生理状态下心肌形变,无心动周期时相性,不能体现心脏机械运动的时间观;心肌层的排列方向存在差别,心肌层存在跨壁应力梯度。单独研究整体心肌应变,会忽视心肌应变的空间概念,含有时-空概念的应变参数更能反映心肌生理功能。本研究应用X - strain技术,观察在时间、空间及时间-空间概念上心肌应变参数在运动负荷试验前后的变化规律,为探讨基于时间-空间概念上心肌应变的价值。研究结果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1.5%,无性别差异.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运用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对患者进行多方位多切面的探查可见特征性改变,对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可获得可靠诊断,但对肺循环血流供应来源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结合心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螺旋CT等其它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方可制定手术方案。
探讨了应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功能的影响并采用无创的超声心动图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6次心超检查连续追踪充分显示出超声心动图作为无创技术的优越性,可以明确地了解SHR大鼠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具体在何时间段有所改善,而有作为金指标的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仅能作为最后的直接定标作用,并不能反映全过程。因而在动物实验中,多次在同一受检对象进行超声心图
通过分析北京社区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指出北京社区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存在性别和年龄间的显著差异,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准确评价人群中的颈动脉斑块分布特征及规律,可以推断人群中的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从而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通过回顾性观察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精确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指导进一步治疗和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作用.IVUS对CAG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支架置入后可很好地评价支架置入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与颈部动脉血管弹性的相关性采用超声技术进行测量,指明了心外膜脂肪组织和颈部血管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冠心病的危险程度,为临床提供指导。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法能很好的显示冠脉左前降支血流,并能测定冠脉血流速度及冠脉血流储备。对经胸超声心动图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指明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冠脉左前降支CFR对存在有意狭窄的诊断有意义。
探讨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3D-STI)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左室壁各节段面积应变(Area Strain,AS)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3D-STI可定量评价左室壁局部收缩功能,AR是其中更为敏感的指标,为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无创检测手段。
探讨了肺高压(PH)对右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的影响,采用斑点追踪技术(STE)进行超声诊断,研究结果表明,PH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减低且与PH程度相关,重度PH患者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STE可为临床评价PH对右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的影响提供指导意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