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九瑞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大地构造环境转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地区中生代不同时期形成的花岗岩的研究,认为该区主成矿期前(160~200Ma)形成C型埃达克岩,这时的地壳是增厚的地壳(>40km),随后在该地区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作用过程中,形成I型花岗岩(130~160 Ma)及其有关矿床,达到该地区铜金成矿高峰期,随着地壳减薄作用进一步加强,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减弱。不但强调I型
【机 构】
: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201
【出 处】
:
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九瑞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大地构造环境转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地区中生代不同时期形成的花岗岩的研究,认为该区主成矿期前(160~200Ma)形成C型埃达克岩,这时的地壳是增厚的地壳(>40km),随后在该地区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作用过程中,形成I型花岗岩(130~160 Ma)及其有关矿床,达到该地区铜金成矿高峰期,随着地壳减薄作用进一步加强,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减弱。不但强调I型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而且也强调成矿时间,强调大地构造环境转换期成矿。
其他文献
燕山-喜山期褶皱、构造应力场、洞室空间分布特征三方面协调,对锦屏Ⅰ级电站地下厂房区域洞室群开挖卸荷变形起到了联合控制作用。要深刻研究大型地下洞室工程或大型边坡工程卸荷变形破坏机制,必须首先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出发,全面掌握工程附近的地层弯曲褶皱规律,探讨褶皱的结构性强度对工程附近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基于我国煤矿重大突水事故多为断层和陷落柱突水、且常发生滞后型突水的事实。在分析总结典型突水实例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并进行了高水压下构造破碎带突水模拟实验。得到了不同充填物类型构造破碎带,在1-5MPa的水压下,充填物冲出量、突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水压小时构造破碎带突水量随时间变化不大,而在高水压下突水量经过由小到大变化过程。以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煤矿突水实例特征,提出高水压条件下构造破碎带突水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是可视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其重点是地质体三维模型、三维数据结构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当前GIS三维地层建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Delaunay三角网和地层的三维四面体模型构建了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地层模型,并在VC++6.0开发环境下,利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ization Toolkit(VTK)初步实现了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主要模块。结果表
目前岩体质量分级体系在边坡、隧道等各类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对于结构面的研究仅在其规模和性状上进行过一些研究,尚未就其质量分级进行过深入探索,本文在介绍目前结构面强度参数取值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结构面质量分级体系-CSPQ体系(the Classification ofstructural P1ane Quality),该体系通过提取影响硬性结构面的各种要素,赋权评分,对硬性结构面进行质量分级
岩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损伤。现有的损伤力学研究观点和理论都是基于某种假定(或简化)对岩石、混凝土损伤演化进行研究,很难从本质上对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进行描述。本文尝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采用热力学和协同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岩石、混凝土受载条件下的损伤演化问题。应用协同学的绝热消去法得到了岩石、混凝土材料考虑初始损伤条件下的非线性力学模型,研究岩石、混凝土破坏过程中的相变问题,并
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主要因素,提出一些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防治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陇南武都许多城镇与乡村造成了重大毁损,灾后究竟在原地恢复重建或异地迁建,是极其重要且十分紧迫的问题。作者从地质安全性与资源保障性结合的全新角度,利用已有详细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水资源、土地利用等资料,结合最新的地震(余震)、地震后卫星遥感解译、航空遥感调查、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现场相关调查等取得的资料数据,根据地震断裂活动性及地质灾害易发性,论证陇南武都地质安
5·12汶川大地震对向家坝水电工程进水口岩质高边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地震前后的多项现场监测数据,从位移和应力角度研究了岩质高边坡在地震中的响应。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导致边坡岩体产生少量的位移;锚杆和锚索应力在地震中有突变,震后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边坡本身的爆破作业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随着高度的增加,岩体受地震作用力具有放大效应。
采用氡测试技术,对秦岭造山带的七条主要断裂进行了土氡测试。首先对研究区内典型氧气测试成果剖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断裂的空间分布位置及其相对活动强度,进而得出影响研究区地壳稳定性的主控断裂;然后结合三条氧气测试路线,对比研究后,得出研究区断裂相对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本研究利用ADP-XR(3000kHz)和OBS-3A等水文泥沙野外观测仪器,在崇明东滩中潮滩对水深、潮流流速、流向、浊度,以及波浪、风速和风向等要素进行了大小潮周期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风和波浪对潮流有较大影响.在风速大于5m/s天气条件下,风和以及风产生的波浪的作用则将取代潮流成为控制潮滩泥沙再悬浮和输移的主要因素;(2)潮汐不对称对输水输沙产生较大影响.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涨潮悬沙浓度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