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重点分析了商丘春秋两季空中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由此探讨高炮增雨的潜力及效益.通过计算代表站的各标准层等压面的水汽含量,分析得出:商丘春季空中水资源呈递增趋势,秋季空中水资源随季节递减.水资源的年代差异明显,商丘的5月和9月份是干旱的关键季节,实施人工增雨的增雨潜力较大.
【机 构】
:
河南商丘市气象局,商丘,476000 河南郑州市气象局,郑州,450003
【出 处】
:
第十四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分析了商丘春秋两季空中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由此探讨高炮增雨的潜力及效益.通过计算代表站的各标准层等压面的水汽含量,分析得出:商丘春季空中水资源呈递增趋势,秋季空中水资源随季节递减.水资源的年代差异明显,商丘的5月和9月份是干旱的关键季节,实施人工增雨的增雨潜力较大.
其他文献
9月份降雹在鄂西北比较少见,然而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九月中下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宜昌两地五县市出现了两次强降雹天气过程,给当地正在收获的烤烟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本文就这两次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雷达图演变及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高空槽后强下沉气流中,高空冷平流和地面弱辐合是这两次对流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高空强烈涡动和地面强烈增温是
河北地区低云日数在1951~2000年间有逐步减少趋势,除渤海湾的乐亭和黄骅低云日数随年代有增多趋势外,其它地区低云日数均随年代减少.其中,南部和东部减少幅度较大,同比减少约50%,中部和北部减少10%~30%.各站毛毛雨日数在1951~2000年间均逐步减少,由1950,1960年代4~6天降到1970,1980年代的1~3天,90年代后期很少出现毛毛雨.河北地区低云分布北部多,中部次之,南部最
利用1988~2000年7~9月南昌、建阳、长沙探空资料及同期地面和500hPa天气图与降雨量资料等,对照1988~2000年7~9月南昌(建阳、长沙713雷达站部分资料)713雷达站回波素描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南方夏季对流云回波的顶高、强度、性质等参数变化规律与主要特征,从宏观上了解影响南方夏季对流云回波参数等特征量的变化规律,为南方各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利用1988~2000年7~9月南昌站探空资料统计了假相当位温θse、饱和比湿qs和沙氏指数SI等物理量,并结合同期地面、500hPa天气形势和南昌713雷达站降水回波素描图的所有回波参数资料,对我省夏季对流云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我省夏季对流云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不稳定能量的分布以及夏季对流云降水的雷达回波顶高、回波强度、回波性质等参数的变化规律,为江西省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南昌CINRAD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02~2003年7~9月夏季对流云观测获取到的36个对流云发展资计算、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合并对流单体整个生命期间的液态含水量(287.04×106m3)比强对流单体液态含水量(556.80×106m3)少269.76×106m3,偏少2.06倍,比对流单体(88.36×106m3)多198.68×106m3,多3.25倍;强对流单体的降水效
为缓解夏季高温,减轻用电负荷,2004年江苏省实施了碘化银催化增雨降温作业.本文利用各项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8月5日常州市的一次火箭人工增雨降温作业,分析了这次作业的效果,讨论了强对流云催化降温的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实施碘化银催化后地面降雨量增加、地面温度降低.
本文对纳米级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的应用展望进行了论述.文章针对纳米材料的性质和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初步的实验结果,阐述了它们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冰雪晶碰连、攀附增长进行了试验研究.文章介绍了室内和外场试验中冰雪晶粘连、攀附现象,分析讨论了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现实意义.
本文给出了中国吉林一次积层混合云引晶试验中的催化层和催化响应层粒子谱特征、过冷水含量变化特征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催化层直径-d=3.5-18.5μm云粒浓度高于催化响应层,而-d=21.5-45.5μm粒子浓度则是催化层低于催化响应层.D=37.5-737.5μm粒子浓度,催化响应层明显高于催化层,其中D=37.5-187.5μm粒子浓度增加最多,但相应冰水含量、雪强仅占总量不足20%.催化响应层
本文对2004年6月29日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回顾.该次作业主要针对沧州东部沿海的南大港湿地进行人工增雨,试图利用空中水资源对缺水的湿地进行有效补充,使其充分发挥对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保护及调节作用.该文重点论述了科学作业情况,并引入水文水利计算方法对作业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