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介绍了为什么要申报中医药科研课题、目前中医药科研可申报的项目两个问题。提出申报中医药科研课题需动脑筋、想问题,做预试,写文章。要通过掌握信息,详读招标指南,写好标书,熟悉评审程序,来申请中医药科研课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为什么要申报中医药科研课题、目前中医药科研可申报的项目两个问题。提出申报中医药科研课题需动脑筋、想问题,做预试,写文章。要通过掌握信息,详读招标指南,写好标书,熟悉评审程序,来申请中医药科研课题。
其他文献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属“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的范畴,多由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病久正气虚弱,或血虚肝旺,或年老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邪毒稽留不去,余毒未清,与气血凝结,阻于经络而发生疼痛,故气虚血瘀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因此治疗上应以益气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故选黄芪、党参补脾益气,扶正祛邪,元胡、香附、当归行气活血,
活血消风汤是名老中医赵纯修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方,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当归、丹参、川芎、白芷、浮萍、白鲜皮、白蒺藜、荆芥、防风、甘草组成.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祛风.笔者临床以该方随证化裁,应用于皮肤科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荨麻疹性血管炎、慢性湿疹等疾病的治疗中,每获良效。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其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率很高,治疗上颇为棘手.我院男性科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冷冻+左旋咪唑+中药擦洗综合治疗肛周CA,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传统的激光、电烧灼等疗法不加以预防措施,复发率极高,复发最常见的原因是隐性感染,只有彻底消除疣体及其周围正常皮肤黏膜内的病毒,才能达到治愈,防止CA
目前临床治疗皮肤病的中药针剂较多,如清开灵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根据中医理论在临床合理应用这些药物,并结合其它治疗方法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中药针剂经较复杂的现代工艺制成后仍然保留或部分保留着原药的功效,例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某些中药针剂具有抗感染、抗炎、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抑制表皮细胞异常增生等作用,这些都为中药针剂治疗皮肤病提供了理论
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是皮损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瘢痕组织,隆起于皮肤表面,其内有大量胶原和基质成分的沉淀及毛细血管的再生。肥厚性瘢痕不经治疗有自发稳定或退化的趋势,但无法预测退化的程度或者能否复发;另一方面,、瘢痕疙瘩无退化趋势,并随着时间推移趋向于变大。一般来说,在发病初期,二者很难区分,但二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明显优于晚期治疗。因此对有发生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倾向的皮损建议早期治疗。新
中药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所选用的桑鱼洗剂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痊愈率58.06%,有效率96.77%),且复发率低,对治疗组30例痊愈患者半年随访结果显示:2个月复发率为26.67%,3个月复发率为33.33%,半年复发率为56.67%,明显优于同类西药,且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消毒饮治疗寻常型痤疮切中其中医病因病机,符合其西医病因与发病机理,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临床应用时辩证加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或加化痰散结药如连翘、土贝母、山慈菇及清半夏等,或加清热利湿药茵陈、茯苓、泽泻、生薏苡仁、车前草等,或减量泻火药山栀子、黄柏等,再结合龙珠软膏、玫芦消座膏、皮炎2号等外用药,则疗效更佳。
总之,梅花针疗法是用特制的浅刺针具叩击皮肤,通过叩击皮肤,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虚实达到治疗疾病的-种外治方法,散在皮肤科可广泛应用。梅花针刺法是在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用5枚~7枚不锈钢针,集体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梅花针叩刺通过皮部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这一途径,能直接破坏疾灶,促进组织再生
2008-2010年,在皮肤科共诊治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患者4例。临床资料:本组4例。年龄24~47岁。病程5d~20d。均以发现阴茎冠状沟部弯曲的条索状硬物就诊。3例原因不明,1例患多发性硬下疳20天左右出现本病。查体:将包皮向阴茎根部充分上推后,可见阴茎冠状沟处皮下有长度不等(1~3cm)的弯曲隆起的条索状物,似蚯蚓状,表面为与皮肤一致的皮肤色,有光泽,半透明,触之软骨头硬,可滑动,不与表面皮肤
“银屑病”以红斑,鳞屑为主,因抓之脱屑,有点状出血,如匕首所刺之状,故称“白疕”。因形状如癣,脱屑如松皮,又名“松皮癣”。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约15-30%的患者中有家族史,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冬季发病或加重。本病的病机总由营血亏损,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一般寻常型银屑病辨证为风寒型,风热血热型,血燥风盛型,血虚血瘀型,其中血燥风盛型临床常见,治以养血祛风透邪,滋阴润燥解毒。麻黄《本草正》:“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