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暴雨发生概率的增加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评价排水管网在洪水过程中的性能,模拟洪水演进过程、积水面积和积水深度,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耦合高精度二维地表水动力模型,提出4种表征管网排水能力的虚拟入渗方法[雨水井入渗法(RIA)、只在道路上入渗的方法(CIR)、在所有土地上入渗的方法(CIA)和降水率折现方法(D
【机 构】
:
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 处】
:
中国水利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暴雨发生概率的增加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评价排水管网在洪水过程中的性能,模拟洪水演进过程、积水面积和积水深度,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耦合高精度二维地表水动力模型,提出4种表征管网排水能力的虚拟入渗方法[雨水井入渗法(RIA)、只在道路上入渗的方法(CIR)、在所有土地上入渗的方法(CIA)和降水率折现方法(DRA)],以陕西省西咸新区部分区域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其城市内涝形成及消退过程,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四种虚拟下渗方法的积水面积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9%、4.26%、6.82%和16.32%,雨水井入渗法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能较好地表征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本研究为研究城市排水管网数据的高分辨率洪水建模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
其他文献
发震构造的准确判识,是认识和总结地震破裂过程的基础,能为地震监测预报和震后趋势研判提供参考。2019年11月25日,广西靖西发生Ms5.2级地震。本次地震给当地经济和民生带来巨大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2393万元。本次地震震区位于右江盆地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受印支块体、川滇块体和华南块体共同影响,导致该地区现代构造活动活跃。地震震中150km范围内,地震活动较为活跃,有记录的Ms≥4?地震有9
莫霍面通常表征岩石圈结构及其变化,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深部过程,同时也记录着岩石圈浅部地表物质对深部过程制约的动力学过程。因此获得研究区域精确的莫霍面深度可以为研究区域构造,地震活动等提供一个基础的整体地壳模型。莫霍面的获取方法通常为重力学以及地震学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地震方法可以获取剖面或者台站下部精确地壳构造,但是其横向分辨率较弱,结果分布也具有不均匀性,而重力反演计算
地震监测预警网络的扩展随之而来的现象是地震观测数据量急剧增加,相比较于为解决海量数据处理问题的分布式大数据平台,传统单机平台下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以无法满足当今地震预报工作,依赖于实时数据流监测的变形监测和测震数据流响应拾取显示等对时间依赖性较强的监测工作在传统监测平台下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传统监测平台针对数据流所采用的”轮询”模式常导致服务器网络消耗大,数据处理工作过分依赖于服务器性能且效率低下,
地倾斜观测是地壳形变观测中的一种,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地震震前异常信息与地震孕育信息。摆式倾斜仪是进行地倾斜观测的一种重要观测仪器。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主要由倾斜平台、微位移发生装置、激光干涉仪、待测摆式倾斜仪以及数据采集器等组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标定出研制的摆式倾斜仪的灵敏度、线性度误差等各项指标。微位移发生装置主要是利用压电陶瓷产生阶跃信号推动倾斜平台,当倾斜平台产生倾斜量后,摆式倾斜仪输出量发生变
随着地球物理观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性能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数据采集系统是前兆观测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前兆观测的数据质量。目前前兆数据采集器所采用的A/D转换模块多是Σ-Δ型A/D转换器,因而数据采集器的性能受限于A/D转换芯片的性能。高性能A/D转换芯片的供应容易受限,超过24位的A/D转换器在市面上十分稀缺,而且成本居高不下,严重限制了地震观测仪器的大规模使用与推广。因此,另
近年来,水库蓄水、油气资源开采等人类活动诱发地震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选取三峡水库和吉林松原油田两个典型人类活动区开展地震活动研究,2014年3月27日和3月30日三峡秭归地区分别发生M4.5和M4.7地震,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23日,吉林松原地区接连发生了5次M≥5级地震。秭归和松原研究区均属于弱震区,分别有水库蓄水和油田开采的人类活动。本文分别以上述两个震群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序列的库仑应
由于印度板块碰撞欧亚板块,使得藏南地区产生了众多独特的构造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北向拉张裂谷,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块体运动、地震发生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大地测量与地质资料的缺乏,对于藏南区域的裂谷带在地质构造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仍然有限。本文以甲岗-定结断裂为切入点,结合使用InSAR和GPS数据,明确该断层地震危险性、闭锁深度、滑动速率,以及相邻块体的旋转速度、运动速度,深入探究藏南区域的构造特征。20
地震是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突发性和危害性位于其他自然灾害之首。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在地震灾害下的暴露程度正在急剧增加,人类社会面临的地震风险正逐步增大。因此,及时、有效地评估城市变化导致的地震灾害风险变化,对于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震灾害风险主要由地震灾害的危险性(hazard)、承灾体的暴露性(exposure)和易损性(
大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应力扰动会使地下岩石产生形变响应,从而导致长期的地表震后变形。目前认为,控制地震震后形变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包括断层面上的无震蠕滑、区域下地壳上地幔粘弹性松弛效应和孔隙弹性回弹等。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大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来探测震后动力学过程,从而有效约束区域岩石圈流变结构和发震断层的摩擦特性。2015年4月25日,Mw7.8尼泊尔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上,是过去8
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的剧烈碰撞使得青藏高原急剧隆升,地壳增厚并发生南北向缩短和东西向挤出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向东运动的物质受东部阿拉善、鄂尔多斯、华南等坚硬地块的阻挡,相互作用下形成了近南北向的复杂构造带,称为南北构造带,因其地震分布密集且强度大而又称为“南北地震带”。因此,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结构、物质运移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活动机制、揭示该区域地震孕育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