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气候预测研究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500hPa 月平均高度场和海温场的格点资料以及中国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年鉴等资料,利用“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建立热带气旋气候预测系统,制作西北太平洋、南海及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国、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年、月频数和最大强度的预报。首先分别计算前期北半球500HPA 月平均高度场格点资料、全球海温场(SST)月平均格点资料与后期各月预测对象(不同区域热带气旋发生频数和强度)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前期的500 hPa 高度场、海温场与后期预测对象之间分别存在着若干相关系数较大(通过 0.05 或0.01 显著性检验)的显著区,且其区域范围较稳定,用显著区的前期月平均500 hPa 高度场、海温场格点资料可以预测后期TC 年、月频数和强度;分析两个相关场显著相关区的统计特征,进一步分析其天气气候学意义和物理意义,选取若干相关系数高的格点,构成组合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组合因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拟合和预测能力较高;用权重回归方程综合各组合因子,所构成的自变量与预测对象的相关系数比各个单因子和各个组合因子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有明显提高;最后利用“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建立TC 强度和频数的二次多项式预测方程,所构建的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气候预测系统近年已投入业务使用。利用所建预测系统,对2005~2010 年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和检验结果表明,系统对西北太平洋(含南海)活动、登陆或者严重影响广东的TC 频数趋势预报效果较好,正确率为 83.3%,登陆或者严重影响我国TC 其次,正确率为67.7%,影响南海北部的TC 频数预测效果欠理想,正确率为50%;但系统对极端频数的预测能力较差。对2005~2010 年南海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检验发现,7 月、8 月以及年TC 强度预报效果较好(6 年准确率100%),9 月、10 月次之(准确率分别为66.7%和83.3%),而6 月预报效果欠佳(准确率50%)。另外,实际预报检验对比发现,使用11 月500 hPa 高度场和2 月SST 场比其它月份的预报效果更好。预报试验和检验表明,动态的二项式曲线预报模型,有较高的拟合能力,在业务应用中预测效果较好。该方法易于扩展使用,可以根据不同预报对象和时段的要求,选用其它不同的预报因子,制作如热带气旋旬频数、季、月和旬雨量等的预测。
其他文献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获取气象信息尤其是预警信息的渠道有限。就杭州而言,农村获取气象信息还是比较方便的,据2009 年对6 县市733 人乡镇干部和农村居民的实地走访调查,98%被访对象都能方便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和手机短信。各村村委会干部或气象信息员获取气象信息后,九成以上通过电话、村委会高音喇叭传递气象预警信息。虽然杭州绝大多数农民能获取气象信息,但是相比城市,农
低温冷害是海水养殖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11 年冬季(2010 年12 月-2011 年2 月),舟山市出现了持续低温,海水养殖有许多水产品被冻死,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围塘水温的变化分析发现,水温在梭子蟹的停食水温和死亡水温共持续42 天,梭子蟹长时间停食和缺氧而造成大量死亡.对温盐站的海温变化进行了分析,随着水温的不断下降,浅海网箱养殖的几种养殖鱼相继进入停食和死亡状态.十八梅最早出现
2010年影响我国的1013号台风“鲇鱼”(MEGI)是近20年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现的最强台风,同时也是 2010年全球范围内生成的最强台风。它于2010年10月13日20时生成于11.8oN,140.9oE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并于23日12时55分在我国福建省漳浦县登陆。台风“鲇鱼”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异常(北翘)路径台风,且破坏性极强,给我国的海南、广东、福建等省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欧
在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频发的热带洋面上,常规观探测资料稀少,由于缺乏对TC 降水及水凝物的有效探测,导致无法提高对TC 降水定量预报的精度。1997 年,美国和日本联合开展了热带测量降雨任务(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简称TRMM),TRMM 卫星同时搭载有主被动微波遥感仪器,加上其较低的飞行倾角,非常适合对TC 降水
本文使用ARW-WRF 模式,以水平最高分辨率1km、垂直模式层40 层(对低层加密)的分辨率较为成功地模拟了台风Saomai(2006)。基于台风Saomai(2006)1km 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对台风低层(海面或地形上方1500 米以下高度)风场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当台风在海上时,其最大风速半径(RMW)附近存在有强垂直切变的风廓线。文中定义了高层和低层两个切变因子,将台风海上风廓线分为
本文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资料(WWLLN)和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2005-2009 年西北太平洋地区69 个台风个例,包括32 个弱台风(1-3 级)和37 个强台风(4-5 级)。分别计算台风 600km 和800km 范围内6 小时,12 小时以及24 小时闪电数与台风中心最大风速之间的相关系数,弱台风的相关系数总体上要高于强台风相关系数。24 小时闪电与台风强度的
本文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旋转风和辐散风分解方法以及辐散风的动能诊断方程,研究了“凡亚比”粤西大暴雨过程中,暴雨区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动能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暖的西南急流以及“凡亚比”外围西北气流在粤西的辐合上升,使得辐散风穿越等压线做功,导致位能释放产生辐散风动能,从而使得低层辐合增强。而西南急流和台风槽的配置结构,也有利于动能通量在粤西的水平辐合产生辐散风动能,导致低层辐合增强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热带气旋定位资料和NCEP(GDAS)全球同化1o*1o分析资料对1011 号台风“凡亚比”的路径、强度变化和其导致粤西特大暴雨的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凡亚比”以西行为主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副热带高压南侧强盛而深厚的东风气流的引导,副高的加强和维持使得东风气流非常稳定,偏东风场的变化对其路径西折有重要影响;弱的水平风速的垂直切变、强大的200hPa 辐散中心以及垂直方向上深厚
利用全球/区域同化与预报系统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改进了的Mellor-Yamada 型海洋混合层模式OMLM(Ocean Mixed Layer Model),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GRAPES_OMLM,并利用该模式对发生于南海的Chanchu 台风(0601)进行模拟研究,检验 GRAP
2008 年12 号台风“鹦鹉”具有明显的偏心结构,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 再分析资料等,对“鹦鹉”的偏心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活动期间,对流层高层形势稳定,500hPa 副高环流比较强盛,有利于台风沿着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稳定往西北移动。(2)500hPa 副高压的下沉气流削弱了台风中心偏北象限上升气流,对流发展向上伸展的高度受限,抑制了台风中心北部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