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耳针对癫痫大鼠的行为学和场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耳尖组,耳外缘组,耳垂组,耳甲艇组,耳甲腔组,每组各10只。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1.2g/kg)。俯卧,将头部用耳棒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用颅骨钻钻孔,分别将两组微电极阵列(电极类型:2×2,2×8)用微电极推进器推进至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es,NTS)和躯体感觉皮层(somatosensary cortex),两参考电极分别用小螺丝钉铆于距相应电极阵列3mm颅骨上,牙托水泥固定电极。待大鼠清醒并恢复后进行实验。微电极阵列另一端用headstage接于微电极放大器,放大的电信号经Cerebus?5.0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和分析。腹腔注射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60mg/kg造成癫痫模型。电针方法:1.0寸毫针针刺相应部位,胶布固定,接电刺激器。刺激参数:强度,1mA;频率,20Hz;脉宽,500μs;刺激30s,间隔5min;持续30min。不同组给予相应部位电针治疗。比较不同部位耳针对癫痫大鼠行为学积分、皮层场电位(Field potentials,FPs)的影响。结果:耳甲艇和耳甲腔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其他组减少(P均<0.01),耳甲艇和耳甲腔组大鼠场电位癫痫发作时间较其他组减少(P均<0.01)。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电针耳甲抑制癫痫的效应优于其它电针外耳其他部位的效应。结论:电针耳甲抑制癫痫效应较电针外耳其他部位显著,这可能与刺激了迷走神经耳支相关。讨论:场电位记录的是多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本部分实验采用微电极阵列的方法记录了5个部位耳针对癫痫大鼠场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耳针均能明显抑制大鼠癫痫发作,耳甲部效应最明显。传统的微电极技术有最好的信噪比和最好的时间分辨率,但是对于同时记录多个细胞,该技术就显得非常困难,有时根本无法实现。微电极阵列可以同时记录多个细胞的电生理信号和场电位的变化,有利于研究群体细胞的反映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