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讨北京地区森林植被的地带性问题,从而给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采用对现有古植物孢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对末次冰期以来北京森林植被的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末次冰期以来北京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循环变迁。近5000-1000a前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基本上趋于变凉变干。但很有可能近百年来北京的气候正经历着一个由干凉向干暖转变的过程;(2)北京地区
【机 构】
: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 处】
: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北京地区森林植被的地带性问题,从而给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采用对现有古植物孢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对末次冰期以来北京森林植被的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末次冰期以来北京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循环变迁。近5000-1000a前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基本上趋于变凉变干。但很有可能近百年来北京的气候正经历着一个由干凉向干暖转变的过程;(2)北京地区近10000a以来交替出现过大约5种左右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即草甸草原、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松类针叶林和森林草原等;(3)北京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早已经退化为次生灌草丛带。该区是北京最干暖的区域,年降水量仅400mm左右。这一区域目前的气候状况是接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还是接近暖温带森林草原气候?这是一个间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北京地区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基本定位。
其他文献
硬蜱属于蜱螨目蜱总科硬蜱亚科,专性吸血外寄生虫,是全球公认的继蚊子之后的第二大传播媒介.对于硬蜱分类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形态学鉴定,生物学特性以及宿主特异性等因素.但由于一些原因:如分类系统过时,本底调查不充分,物种鉴定不准,标本遗失甚至破坏等,使得以上方法经常受到限制.因此,在硬蜱的分类研究中急需一种能在各个阶元都具有高分辨率的分子靶标.总之,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构建的硬蜱科分类系统与形态学的分类
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河岸林水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三个监测断面的水分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乌斯满断面水分条件最好,阿其河次之,沙子河断面最差,而土壤要素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水分因子是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的主导因子,尤其对草本植物的影响较大,草本植物丰富度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小;而木本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关系不明显。群落物种丰
利用开路涡动相关系统测定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3年蒸散量(潜热通量LE),并分析了其日、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度为86.5%,处于国际同类观测闭合度范围(60%~90%)的中上水平,说明长白山涡动相关法观测数据可信度较高。潜热通量与净辐射(Rn)呈二次曲线关系,与气温(Ta)呈指数关系,模拟出的LE日总量与Rn、Ta经验关系式,可对LE缺值进行插补。森林蒸散量日变化特点是
通过对不同类型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毛竹林内物种是丰富的,但较大部分物种是脆弱的;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样关显著,与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不显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小于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木本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阔混交林>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粗放经营竹林>中等集约经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中等集约经
通过阿尼玛卿山地中部高山林线树木年轮宽度年表的研究,发现高山林线附近的树轮年表中含有较高的气候信息;树木生长与当年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在对有气象资料记录的1959-2001年间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与7月平均气温的分析中,发现其间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1976-2001年间,7月平均气温和树木年轮宽度指数在变化趋势和相关性上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且从分析中发现7月温度是高山林线分布的制约因子,而7月
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有可能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中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引起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变化。本文从森林土壤碳收支的角度,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影响的复杂过程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土壤呼吸、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淋失。综合现有文献,对氮沉降对这四个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目前
本文以抗盐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盐敏感的毛白杨(P.tomentosa)组培再生苗为实验材料,利用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研究盐胁迫下(为期20d的盐处理)叶片各种类型细胞内主要元素Na+、Cl、K+的分布情况,测定的细胞类型包括:(1)叶脉细胞 (叶脉维管束导管、叶脉维管束内部和外部的薄壁细胞);(2)叶肉细胞 (栅栏组织、海绵组织);(3)表皮细胞 (上、下表皮细胞)。结
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恢复与重建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高山柳(Salixparaqplesi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紫果
2005年夏季在青藏高原三种典型植被中选择四种优势植物: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川滇柳、唐古特白刺,分析植物茎木质部水分及取样点附近降雨、径流和土壤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来源水分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分布,并通过两项或三项分隔线性混合模型,定量区分各不同水源对植物生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不同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受蒸发和地下水共同影响,不同深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差异明显。四种植物
利用标准大气模拟数据对作者提出的实用劈窗算法的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模拟数据计算表明,在参数没有误差的情况下,劈窗算法的平均精度为0.46℃。为了进一步评价该算法的实用性,对影响大气透过率的大气水汽含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模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劈窗算法对大气水汽含量不敏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可知,引入大气水汽含量,使大气透过率的敏感性降低了5-6倍。对于模拟数据,当大气水汽含量误差在-80%~80%变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