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浙江罕见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200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d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暖湿气流维持时间长,给浙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资源,这是这次暴雪天气产生的条件之一。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扩散补充,且冷空气主力位于东部,在过程时间内保持了有利的降雪温度条件,地面温度维持0~4℃,有利于地面积雪。长江下游的波动使得水汽、能量几种,加剧了浙江的降雪。同时浙江上空在850~700hPa之间存在逆温层,具有十分有利的降雪大气分布。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历年资料,娄底站雷暴主要集中在3-8月份,占85.5%,呈双峰型月际分布,8月份最多,4月份次之;再从不稳定层结、触发机制人手,分析2007年娄底站雷暴发生前24 h之内的水汽、逆温层、不稳定能量、SI指数、低空升温高空降温△T等不稳定层结指标与雷暴日的关系,结合当日的触发天气系统(锋面、西南低涡、副高边缘、台风),提出雷暴的预报方法:锋后雷暴要有强逆温层,不稳定层结雷暴可分析不稳定能量、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资料、NCEP分析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0716号超强台风“罗莎”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波特大暴雨的成因是“罗莎”登陆期间移动缓慢,强降水持续时间长,且“罗莎”登陆以后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激发强降水产生,分析还发现,偏东走向的象山港喇叭口地形以及呈南北走向的四明山区等地形对雨量有显著的增幅作用。
本文利用MM5V3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7年5月13日生成的盂加拉湾风暴Akash进行数值模拟,从风暴路径、风暴登陆前后环流特征和动力结构特征的演变着手分析,发现风暴登陆前水平流场由低层到高层的圆形环流。登陆时水平流场由圆形环流向南北向椭圆形环流转变,涡度和散度在垂直方向上伸展高度和强度有所增强。登陆后水平流场变为南北向长轴的椭圆形环流,动力结构除了从对称性分布演变为不对称结构外,涡度和散度在垂
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提供的强度、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详细分析了2008年1月25-29日江苏淮河以南大暴雪天气回波的演变过程以及回波不同阶段风场垂直结构的变化。
以2003-2006年ECMWF数值预报产品、Japan和T213降水预报场资料为基础,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和CMSVM应用软件平台,通过对训练样本进行交叉验证和模型核参数的逐渐逼近,分区建立了武汉区域16个区SVM 24 h暴雨预报模型,并在武汉区域5-7月进行实时业务应用.通过预报结果检验,5-7月武汉区域暴雨预报TS评分为33.59%,其中湖北5个区平均成绩为34.69%、湖南5个区平均成绩为
利用1997-2006年冬季常规高空、地面资料,T106、T213物理量场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新疆阿勒泰冬季短期暖区大降雪落区的预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阿勒泰冬季短期暖区大降雪应位于500 hPa低涡底部(或东南部)的强锋区、地面低压(或气旋)暖区以及TBB≤-50℃云团边缘TBB等值线梯度最大处(或云团合并处)的重合区内,且对流层中低层有Wp<-2.0×10-3 hPa·s-1、T-
近二十年来我国和各国数值天气预报技术飞速发展,目前各类模式的定量降水预报已成为天气预报业务工作中的主要参考依据,但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系统性误差。为了更好地使用降水预报产品,减小系统性误差对主观预报的影响,本文利用安徽省所有79个县、市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对北京国家气象中心2003-2006年下发的T213L31定量降水产品和日本气象厅全球模式JMA(GSM)定量降水产品进行产品检
2008年1月我国发生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之前的一个多月,平流层环流已经有明显的异常,除极地和中高纬地区极涡的异常加强和变形外,在中低纬平流层的环流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平流层逐渐向下传,进而影响对流层。由此可见这次我国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不但与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也与平流层环流的变化有关,而且它们是有密切联系的。更有意义的是,平流层环流的变化超前了一个多月。因此利用平流层的信
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2月1-2日的降雪成因,对天气过程中环流形势特征及物理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数值预报产品对这两天天气的预报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2007年3月4-5日,东北地区南部出现近50年来最大的暴雪天气,丹东出现了90 mm以上的暴雨天气。本文从环流形势演变、影响系统发展、高低空急流配置、能量条件、水汽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等方面以及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在强降水预报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