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女性体育参与成为了新一轮体育改革中颇受关注的议题。而现代媒介在塑造女性媒介形象,传播女性审美观,进而影响女性的运动参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背景的变迁也深刻影响着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和审美观的形成。因此,本文围绕着在健身健美运动中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女性媒介形象和审美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勾勒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性审美观的变迁,以此推动媒介有意识的传播更为积极的女性审美观,在最大限度上促进女性的运动参与。本文以《健与美》杂志为研究对象,《健与美》创刊于198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体育报社创办的第一份全国健身健美运动杂志,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健身健美运动的概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对杂志1980-2020年间关于女性人物报道近350个样本进行归纳,并对其塑造的典型女性媒介形象进行了分析,以此探究隐藏其后的深层女性审美观。研究发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1980-1995),城市女性以"观赏型"的体育参与方式为主,健身健美运动主要通过开展比赛在城市进行普及与推广。1983年,在《健与美》杂志的号召下,杂志编辑部与上海市体委共同主办了第一届"力士杯"健美比赛,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参与热情。杂志在这一时期以西方"舶来品"为主,关注更具表演性的"健美"运动,通过编译国外健美运动的相关新闻、健美训练方法以及在国内外健美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塑造了女性健美运动员的强壮肌肉形象,例如国外的健美名将简·方达、国内运动员张萍等。这一时期杂志强调"展示型健美观",这种观念一方面打破了东方柔弱保守型女性的刻板印象,体现出在开放的城市背景下对西方文化的初步接纳;但另一方面也更偏向于猎奇性质,运动参与还局限在少数得风气之先的女性群体中。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1996-2007),城市休闲需求的产生,健身俱乐部开始在大城市流行,消费式的体育参与方式逐渐兴起。1996年我国举办第一届中国健身小姐大赛,杂志开始有意识的区分"健身"与"健美"运动,区别于健美运动侧重肌肉与力量,健身比赛强调的"形体美"成为这一时期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杂志更偏向于关注女性明星如蒋雯丽等的健身潮流,利用明星效应,刺激城市女性的运动消费。这一时期杂志强调"消费型健身观",这种观念一方面通过消费的方式促进了女性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但另一方面对"苗条"、"骨感"、"性感"、"减肥"的过度强调,也容易使大众效仿明星盲目追求苗条身材,使得女性的运动参与存在走向病态的可能。在城市化发展的新成长阶段(2008-至今),体育产业蓬勃兴起,更加强调了城市女性的"体验型"体育参与方式。2008年,健身教练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从国家层面上承认了这一职业的合理性,因此杂志也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健身企业与赛事活动等健身商务方面的报道,塑造了健身行业中的女性形象,包括专业的健身教练、健身行业的创业女性。而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亚健康等诸多"城市病",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一时期杂志强调"参与型健康观",这种观念反映出城市女性对自我健康管理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对更加高品质生活的新追求。通过对改革开放后《健与美》杂志40年的新闻报道分析,分别建构了女性健美运动员的强壮肌肉形象、女性明星的纤细性感形象、健身从业女性的专业职业形象,隐藏在这些形象建构背后的是"展示型健美观"、"消费型健身观"、"参与型健康观"三种不同的女性审美观。作为从西方社会引入的体育项目,健身健美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呈现自上而下的发展逻辑,从精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从国家主导到市场机制的引入再到社会力量的加入,这一特殊的历史进程使得在女性审美观上呈现出从展示型的视觉参与,到消费型的追风模仿,再到体验型的身体参与的内在发展脉络。需要指出的是,诞生于不同时期的女性审美观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相反,在中国体育复杂的改革进程中,它们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并在深层影响着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出台,中国体育更加强调"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改革方向,这意味着女性健身健美运动将会进一步普及,因此媒介在进行报道时,应当避免对其进行猎奇性或消费性的报道,需要更加注重其综合的社会效应,倡导更加科学理性的健康观,将体育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更多女性的参与,促进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