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钛对大鼠免疫毒性效应

来源 :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j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m-TiO2)对大鼠的免疫毒性效应.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纳米二氧化钛低剂量组(0.5 mg· kg-1)、中剂量组(4 mg·kg-1)、高剂量组(32 mg· kg-1)三个实验组以及微米二氧化钛组(32 mg· kg-1).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染毒法,每周染毒2次,反复染毒28 d,股动脉放血处死.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分离脾细胞,CCK-8法检测脾T和B细胞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法检测脾NK细胞活性的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测肺、淋巴结、脾及胸腺的损伤情况.结果 (1)对B淋巴细胞而言,随着纳米二氧化钛染毒剂量的增加,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32 mg· kg-1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米二氧化钛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T细胞亚群数量、NK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纳米二氧化钛染毒后,随着剂量的增加,T和B细胞的增殖能力呈上升趋势,在4和32 mg·kg-1的剂量下,纳米二氧化钛对大鼠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微米二氧化钛染毒组T和B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纳米二氧化钛染毒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在32 mg· kg-1的剂量下,NK细胞活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微米二氧化钛染毒组NK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纳米二氧化钛高剂量组肺泡腔内见大量纳米棕色颗粒、团块状物质沉积,肺间隔增宽,间隔内见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少量渗出液,见纳米棕色颗粒、团块状物质沉积.高剂量组淋巴结可见纳米棕色颗粒、团块状物质沉积.脾和胸腺均未见异常.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对大鼠免疫细胞及器官有一定的影响,对T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均有增强作用,对NK细胞活性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对肺、淋巴结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氯甲基杂氮硅三环慢性毒性.方法 采用PF级SD大鼠进行2年(104周)经口饲喂慢性毒性试验.雌性动物各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0.44,1.30和4.00 mg· kg-1·d-1,雄性动物各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0.37,1.17和3.44 mg·kg-1 ·d-1.实验期间连续对动物进行体重、摄食量测定及临床症状观察;并于试验第6,12,18和24个月进行动物血液常规(17项)、血液生化(
会议
目的 建立活性污泥酶活快速测定方法,并利用优化的方法对来源于广州市不同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酶活进行测定和比较,为规范快速生物降解性试验中接种物的酶活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进行酶活测定方法的优化.根据文献选取了6种酶,分别为:L-亮氨酸氨基肽酶、棕榈酸脂酶、磷酸酯酶、α-葡萄糖苷酶、磷酸酶和脱氢酶,其作用底物分别为:L-亮氨酸-4-硝基苯胺、4-硝基苯棕榈酸盐
会议
深入了解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及体内清除特征是纳米材料安全性应用特别是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纳米材料具有异质特征,既具有固体材料的性质又具有分子的流动性。我们通过实验证实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呼吸暴露、消化道吸收、皮肤暴露等方式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器官。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包括尺寸、形状、表面电荷、表面化学功能团和比表面积等对纳米材料在生物体体内的循环、组织器官的清除具有重要影响。对于
会议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nanotechnology, there has been great concern on safety issue of the nano-product regulated by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Pre-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li
会议
目的 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ogg1基因在心脏发育中的功能及其对心脏祖细胞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斑马鱼模型对ogg1功能进行可视化研究及基因调控分析.运用吗啉代技术(MO)在胚胎显微注射敲除ogg1.通过原位杂交、心跳计数、心肌细胞计数等评价心脏形态及功能缺陷,利用p53-/-突变鱼系、Brdu抗体荧光染色等描述:ogg1缺失后,发生于心脏发育中的DNA损伤,增殖及凋亡的分子机制.通过基因芯
会议
目的 对实验室已有生殖毒性毒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本实验室生殖毒性相关参数的参考值范围.方法 对已有历史数据即8个批次的两代繁殖毒性试验对照组SD大鼠资料和14个批次的生殖和发育毒性筛选试验对照组SD大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两代繁殖毒性试验中,产后4d,如每窝幼鼠多于8只,调整为8只,性别比尽量调整为4∶4.观察终点包括雌性大鼠受孕和生产情况,窝重、窝大小和幼鼠性别比.采用t检验对各繁殖指数
目的 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氯化氯代胆碱)对大鼠产前胚胎-胎仔发育的毒性作用.方法 将SPF级SD大鼠按照雌∶雄=2∶1的比例在9.00 am合笼,于11.00 am对雌鼠进行阴道涂片检查,以发现阴栓或查到精子为妊娠首日(E0),并认为受孕时间为10:00 am.在E0将孕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蒸馏水)、低剂量组(75 mgkg-1)、中剂量组(150 mg·kg-1)、高剂量组(300 mg
会议
目的 探索低剂量双酚A(BPA)的神经发育毒性以及信号转导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低剂量BPA(10-6,10-8,10-10和10-12 moi·L-1)作用于原代培养大鼠胚胎中脑细胞,观察中脑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分化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前体细胞特异性标志物nestin、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euN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es
会议
目的 探讨镉对体外培养小鼠子宫内膜上皮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的影响作用及可能机制,为镉污染所致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小鼠处死后无菌取出子宫,酶消化获得子宫内膜上皮单细胞悬液,用Hoechst33342-SP法筛选子宫内膜上皮干细胞,接种于培养板进行原代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用无明显细胞毒性浓度的镉(0和1 mol· L-1)处理,同时加或不加抗雌激素物质ICI182780,15d后计
会议
目的 通过研究二硫化碳(CS2)染毒大鼠睾丸生殖细胞中内质网通路相关指标的改变,探讨内质网凋亡通路在CS2致男/雄性睾丸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CS2暴露组(染毒浓度分别为50, 250和1250 mg·m-3),每组10只.3个暴露组每日静态吸入CS22h,每周染毒5d,共染毒10周,对照组仅吸入空气.染毒结束后处死大鼠,取睾丸组织,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测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