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双侧肌力对称性指的是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力量、身体左右两侧力量的对称性,运动损伤史、身体功能障碍、运动专项的特殊需求、惯用手和运动训练年限等因素都可能会引起双侧肌力不对称。在评估下肢神经肌肉功能时,比较双侧对称指数(bilateral symmetry index)可以为评估运动能力、制定抗阻训练计划、评估力量训练计划效果,预测运动损伤风险和监测伤后恢复状况提供指导和意见。目前,膝关节屈伸等速肌力测试是较为常用的评估下肢双侧对称指数的方法,但其存在着器材昂贵和与专项力量特征不足的缺点,鉴于此,将等速肌力测试与其他类型评估相结合,可进一步强化对下肢功能性力量诊断的综合评价。外,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含等张收缩、等速收缩、等长收缩和超等长收缩四种,对于同一实验受试者而言,四种骨骼肌收缩形式的测试方法对于评估下肢双侧对称指数是否存在差异和相关性,目前尚未有人进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Dr.Wolff坐姿蹬腿测试仪器、Biodex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仪器、KEISER力量训练架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探究下肢肌肉在等张收缩、等速收缩、等长收缩和超等长收缩的情况下,双侧肌力对称性和四种评定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指导运动评估与测试、运动训练及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以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19名男性大学生(年龄21.26±1.19岁,身高176.31±4.02cm,体重68.39±6.86kg,BMI21.96±1.56)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优势手均为右手,且均无系统的抗阻力量训练经验。运用向心/向心膝关节60°·s-1和240°·s-1屈伸等速肌力、坐姿蹬腿、分腿蹲和单腿纵跳方法分别对下肢的双侧肌力进行测试,并比较不同方法双侧对称指数的相关性。测试分2次进行,第一次进行等长肌力和等速肌力测试,测试动作为坐姿蹬腿和膝关节屈伸等速肌力测试。第二次进行等张肌力和超等长测试,测试动作为分腿蹲和单腿纵跳。受试者在测试前48小时之内不进行剧烈的运动,两次测试之间间隔48小时。测试地点安排在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与康复实验室。所有测试者和受试者在测试前进行了为期2周,一周2次的模拟测试。所有测试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四种方法测得的优势腿和非优势腿数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检验,不同测试方法计算出的双侧对称指数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显著性为P<0.05,非常显著性为P<0.01。研究结果:(1)分腿蹲测试、坐姿蹬腿测试、单腿纵跳测试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均表明,受试者优势腿和非优势腿之间的肌力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四种方法测得的BSI指数在7.21-10.51%之间,其中1RM分腿蹲的BSI最小,为7.21%,60°·s-1伸-平均峰值力矩的BSI最大,为10.51%。除了膝关节60°·s-1伸-平均峰值力矩的BSI>10%(10.51%)之外,其他的BSI范围值均<10%。(2)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对四种测试方法计算得出的BSI进行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得,膝关节60°·s-1伸-峰值力矩和平均峰值力矩的BSI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44,P=0.00<0.01);膝关节60°·s-1屈-峰值力矩和平均峰值力矩的BSI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46,P=0.00<0.01);膝关节60°·s-1伸和膝关节60°·s-1屈的平均峰值力矩BSI呈现正相关(r=0.503,P=0.028<0.05);膝关节240°·s-1伸-峰值力矩和平均峰值力矩BSI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795,P=0.028<0.01);膝关节240°·s-1屈-峰值力矩和平均峰值力矩BSI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523,P=0.022<0.01),其他评定方法 BSI两两之间相关性不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等速肌力测试、分腿蹲、坐姿蹬腿和单腿纵跳测试方法均可以评测出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双侧肌力的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大学生下肢的双侧对称指数在7.21-10.51%之间,说明日常的生活活动并不会引起下肢双侧肌力的过度失衡。(2)除了膝关节60°·s-1和240°·s-1屈伸等速肌力的峰值力矩和平均峰值力矩的BSI呈现正相关之外,其他评定方法 BSI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实践中,若具备充分的测试时间和设备,应适当考虑在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肌肉力量素质,针对性的选择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