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EC61850标准的电子式互感器接口同步的解决方案

来源 :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要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和二次保护、测控装置的数字接口相关国际标准,指出数字接口的物理单元—合并单元的功能模型。针对基于IEC61850-9-1标准的合并单元同步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相关国际标准对时间同步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规模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技术解决接口同步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FPGA 硬件执行速度快的特点,结合Verilog语言编写内部程序,能够准确、快速判断同步输入信号并产生同步采样信号对多路数据进行同步采样,软件仿真和试验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本文设计了这样一个可控硅控制电路:开始时由小触发角触发晶闸管来获得大的电压或电流,很短时间后,此触发电路自动的变成大触发角来触发晶闸管,这样可获得小的电压或电流。电路设计简单、耐用,抗干扰能力强。
本文介绍了三种近似求取概率密度函数的经典方法,分析几种方法的不同特点,根据某电网内110KV节点处所测电弧炉数据,对三种近似求取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Gram-Charlier和Edgeworth变换,皮尔逊变换和约翰逊变换进行分析,与实测数据对比得到各种方法的误差,分析得出皮尔逊变换的误差为最小,在工程中可以近似使用,证明其有效性。
介绍了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交-交-交变换型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电路结构,通过仿真,验证了电路原理分析的正确性,并阐明了这种结构电力电子变压器的优缺点。阐述了基于双PWM变换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通过系统仿真表明:在电力系统中,这种结构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可以使电网接近单位功率因数运行,网侧电流正弦化,输出恒压、恒频的交流电压,且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基于双PW
本文以WBB-III 微机变压器保护教学实验台为模型,基于组态软件MCGS 开发具有遥调、遥测、遥控、遥信功能和自动化控制功能的微机变压器保护实验,使学生能直观观察和理解变压器保护原理。文章中包括上下位机远方操控硬件设计方案、利用MCGS组态差动保护和过电流保护实验,实现了远方操控分闸和合闸、故障报警及显示、数据实时显示、整定值录入和修改等功能。
随着电网中非线性负荷的增多,电能质量越来越为人们关注,针对现有的电能质量检测和分析装置的不足,以LabVIEW为平台开发了一套虚拟电能质量检测和分析系统,可以对现有的所有电能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实践证明,本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测量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并且大大降低了装置的成本和开发周期。限于篇幅,本文只详细介绍了三相不平衡度、频率测量、谐波分析等三个重要的电能质量指标,并给出了程序框图。
我国的电力工业正处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开放电力市场的前夕,发电企业进入电力市场后,电价成为调控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手段,同时也起着促进生产、引导消费、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以及为国家能源政策提供经济信号的作用,因此电价体制的改革也就成为了电力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进一步剖析当量电价法,并对当量电价法和统一出清定价法做一些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使更多的人关注和理解这一套我国原创的电价理论,并使其日趋完善
文章简述了近年来我国的用电情况,指出节电是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列举节电产业中已经具备了的技术和产品,预见到节电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预测节电产品和技术在近期将呈现的发展趋向。
提出了一种基于幅相控制、实现功率因数可调的三相PWM变流器控制方法。通过建立系统低频数学模型,分别在顺变和逆变状态下,探讨系统实现功率因数、从电网吸收或回馈容性、感性无功功率的动态调节过程。分析了控制角、受控的功率因数角、最大负载能力、最大回馈电网电能与调制深度、负载、电感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该PWM变流器具有控制简便、相电流谐波较小等优点。
模拟数据通信程序是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实现仿真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实时通信和数据共享,提高仿真环境的真实性,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提出了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结构框架,采用IEC60870-5-103规约、多线程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开发了模拟数据通信程序。使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中相关部分之间的操作互相同步反映,实现有效的交互仿真。并以实例详细阐述线程函数和服务器端网络通信程序的开
随着电力负荷峰谷差距的不断加大,调峰成为解决电力供需矛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电站下游附近,将反调节水库和抽水蓄能一体化设计、建设、运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节约投资的。这种联合运行方式发挥了抽水蓄能和反调节水库的共同作用,又能使二者的优势互补。在适当的条件下,可成为电力系统中一种新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