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制备高速率微晶硅太阳电池,分别采用MOCVD ZnO:B以及溅射后腐蚀Zn0:Al作为衬底,研究其对微晶硅太阳电池的陷光增强作用.通过对衬底表面形貌、光学特性以及μc-Si:H电池特性的分析表明,MOCVD ZnO:B表面小横向尺寸结构可有效增强微晶硅太阳电池的短波响应,而溅射后腐蚀ZnO:Al表面的大横向尺寸结构则可显著提升其长波响应.
【机 构】
:
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制备高速率微晶硅太阳电池,分别采用MOCVD ZnO:B以及溅射后腐蚀Zn0:Al作为衬底,研究其对微晶硅太阳电池的陷光增强作用.通过对衬底表面形貌、光学特性以及μc-Si:H电池特性的分析表明,MOCVD ZnO:B表面小横向尺寸结构可有效增强微晶硅太阳电池的短波响应,而溅射后腐蚀ZnO:Al表面的大横向尺寸结构则可显著提升其长波响应.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钝化发射极背面局域扩散结构(PERL)的单晶硅太阳电池.通过采用SiO2/SiNx叠层膜作为背钝化介质层,PECVD沉积掺硼氧化硅结合激光掺杂形成局部背场,依次经过背面溅射铝、低温烧结形成背面电极,电镀形成正面电极制备PERL结构单晶硅太阳电池.对比了不同清洗条件对表面钝化的影响,背面电极不同烧结条件对单晶PERL电池电性能的影响,经优化后单晶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20.36%.
本文通过从实验中提取的特征图像,报道了黑边片,位错片等晶体硅片中原生缺陷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通过从原生晶体硅片到成品电池PL图像以及EL图像特征,不仅可以发现原生硅片的隐性缺陷,而且可以找出生产工艺波动、辅料质量等对太阳能电池效率降低产生的影响.
利用PC2D二维模拟软件对选择性发射极晶体硅太阳电池进行了器件模拟和参数优化的研究.为了使模拟结果更具可信度,首先对丝网印刷磷浆法制备的选择性发射极晶体硅太阳电池(SE电池)的典型I-V曲线进行了完美拟合.然后,以此SE电池的实验和拟合数据为基础,利用PC2D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栅线、重掺杂区、轻掺杂区、电池表面钝化情况、晶体硅活性层电学质量等对SE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通过模拟,发现背表面复合速率、基
全异质结背接触太阳电池结合了异质结电池高开路电压与背接触电池高短路电流的优势,有望在晶体硅电池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本文设计了背结异质结电池,研究了表面复合、电极接触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表明,背表面复合速率决定了背结电池的效率潜能,在此基础上正表面场、正表面钝化决定了最终电池的性能,同时进一步降低N型衬底氧空位浓度是实现高效背结异质结电池的关键.理想情况下,正表面和背表面复合速率均达到10cm
通过无电化学湿法腐蚀的方法在晶硅衬底上成功制备了硅纳米线阵列形成黑硅.针对存在的纳米线与电极之间的接触不够致密,并且浆料不能填充纳米线之间的间隙,接触电阻较大等问题,用激光刻蚀的方法选择性的刻蚀掉电极下的纳米线阵列,有效的改善了电极的接触性能,降低了接触电阻,有利于电池效率的提高.
本文采用理论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气压下放电功率对VHF-PECVD沉积的微晶硅薄膜的生长特性的影响.低压时,SiH3为主要的沉积前驱基团,且沉积过程为气相扩散限制,基团浓度的增加有利于(111)面的生长和晶粒尺寸的增大;高压时,高硅基团的产生得到增强,使速率进一步增加.同时,沉积前驱基团浓度的大幅度升高使沉积向表面反应限制转变,等离子体中H原子浓度的增加有助于(110)面的生长.
本文以GTS-DSS450多晶硅铸锭定向凝固炉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倒U型坩埚盖板.针对传统平直盖板及新型倒U型盖板的情况,耦合求解了炉腔氛围气中的Si0气体、CO气体及熔体中的氧、碳杂质的输运过程,完整展现了不同盖板结构下制备系统内各主要杂质的浓度分布情况.通过模拟研究发现,新型盖板结构对于氛围气中的Si0浓度及熔体中氧浓度影响不大,但熔体表面上方CO浓度及硅熔体中碳浓度能够显著降低.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超白玻璃衬底上制备掺钼的氧化铟(In203:Mo,IMO)薄膜.衬底温度升高,结晶程度变大.160℃制备的IM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达最高值4.12×1020cm3,电阻率达最低值4.5×10-4Ωcm.衬底温度升高,IMO薄膜迁移率增大,最高达55.2cm2V-1s-1,功函数从4.96eV增大到5.17eV.因此,采用低温工艺能制备出较好光学和电学性能的IMO薄膜,同时可以改变
本文介绍面积为1245mm*635mm的玻璃基板上开发的纳米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纳米硅沉积速率的工艺优化;2)在a-Si与nc-Si,或a-SiGe与nc-Si子电池间的N/P隧穿结的材料特性的改善;3)不同的透明导电(TCO)玻璃陷光效应,如不同的掺F的Sn02(FTO)以及自主研发的掺B的Zn0(BZO)薄膜;4)nc-Si本征层的晶化率和均匀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非晶硅及非晶硅锗合金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针对电池结构的各子层:p层、p/i缓冲层、i层、中间反射层、i/n缓冲层、以及n层进行工艺优化;同时通过对PECVD工艺参数,如RF功率、反应压力、占空比等进行调节;最后结合背电极及后期封装技术的改善,使得汉能量产的非晶硅锗三叠层电池的初始全面积效率接近11%.此外,结合PECVD设备的特点,本文还就非晶硅单结电池光照稳定性进行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