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自国务院下发"46号文件"以来,在GDP放缓的同时,体育产业仍迅速发展,两者差距逐步扩大,2014年-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87%,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2.4倍。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促进体育市场更有针对性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深入探讨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并基于此提供针对性建议,为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升级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扎根理论、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1)质性研究方面:首先,依据原始材料结合扎根理论分析得出影响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46个初始范畴,主要包括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风俗文化、气候环境、文化水平、攀比心理、体育锻炼兴趣、从众心理、追求时尚、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消费环境、人口环境、体育商品的价格及质量等方面。其次,依据46个初始范畴分析得出包含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人文风俗、自然环境、文化教育、个体价值观等在内的15个主范畴;最终形成4个核心范畴,分别为经济水平、市场及政府、文化环境和个体特征。经过进一步分析研究认为经济水平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基础因素、市场及政府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保障因素、文化环境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个体特征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核心因素,基于此构建了影响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模型。2)量化研究方面:首先,基于质性研究得出的初始范畴作为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并结合体育消费行为量表对546名城镇居民进行调查。其次,通过调查得出的研究数据来验证质性研究构建的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模型,结果显示:经济水平(β=0.158,P<0.001)、市场及政府(β=0.237,P<0.001)、文化环境(β=0.234,P<0.001)和个体特征(β=0.484,P<0.001)对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均显著。同时,市场及政府、文化环境、个体特征在经济水平与体育消费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均成立,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1.35%、14.94%和10.80%,即加入中介变量后经济水平对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直接正向预测作用遭到削弱,表明当居民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文化环境、个体特征等也是影响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研究认为需要通过以下措施引导居民参与体育消费。1)夯实体育消费基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可着重上调基层劳动人民的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多种形式尽力缩小各群体间的收入差距。鼓励人们合法合理利用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创收,使居民有余力、有动力且有实力参与体育消费。提升体育产业各领域的核心技术,在保障体育商品及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为居民创造更有利的体育消费环境。2)强化体育消费保障,发挥市场政府合力:如,大型体育场馆可以通过承办民间比赛、有偿向居民开放等形式提高体育资源利用率。政府可适当给予一些激励政策,以政策保障的形式促进居民参与体育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流通体系,通过设定合理的准入门槛、建立科学的价格调控体系、稳定体育商品的市场价格等措施来保障居民参与体育消费。3)重视体育消费关键,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具体可通过文化宣传、教育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加快居民接受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的速度。结合人文风俗和地域特色,适当开发体育旅游小镇或区域,拓宽体育文化的输出范围和渠道,创设和增设合适的体育消费环境。可通过家校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家庭成员的体育文化渗透,改善家庭成员对体育的认识。也可利用区域自然环境培育新的体育经济增长点,如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4)巩固体育消费核心,多方引导个体消费:合理规划精准营销,抓住重点消费人群,在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人群或个体提供具体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支持社校联合、社企联合和社区联合进行体育运动,推动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在信息化办公广泛运用的环境下须切实保障居民的休假权利,避免变相加班,居民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体育消费。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相关知识也可以有效引导居民进行体育运动,参与体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