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宝山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天宝山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川滇黔铅锌矿集区西部,矿床受区域性安宁河构造带控制,现已探明的铅锌金属储量超过260万吨,是矿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铅锌矿床之一.矿床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斜交,呈陡倾脉状或筒状,矿石类型主要为致密块状、角砾状为主,少量呈脉状、浸染状,矿石矿物主要是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及少量黄铁矿、毒砂、银黝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等.矿化方式以交代充填为主,金属矿物多沿白云岩角砾、裂隙等开放空间充填,具有明显后生热液成矿特征,该铅锌矿床为川滇黔铅锌矿集区中重要找矿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
其他文献
会泽铅锌矿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宣威-黔中拱褶束内,西侧距SN向的小江断裂带70km,东侧紧邻隐伏的SN向昭通-曲靖断裂带.在遥感影像上,这两条近SN向大断裂带之间发育多条NNE-NE向断褶带,形成宽窄相间分布的条纹条带(块)景观.宽缓平坦条带为向斜构造发育区,狭窄紧闭地貌陡峭的条带为背斜区,形成隔挡式褶皱群.但在会泽-昭通一带,地质地貌特征不仅如此,相间分布的NNE-NE向的条纹条带(块)聚集在一起
攀西地区现已发现有花岗岩型、火山岩型、混合岩型和砂岩型等多种类型的铀矿化,其中以混合岩型和花岗岩型铀矿化规模相对较大,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陈友良,2004;姚健等,2011).近年来,在四川米易海塔地区的变质-混合岩中发现了较好的工业矿体,并在混合岩中发现了富含晶质铀矿石英脉的新类型铀矿化(张成江等,2015),展现出较好的找矿前景.本文对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的成矿时代进行研究,以期对该地区今后的
北秦岭铀成矿带处于秦祁昆活动带边部,经历多次强烈造山活动,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本次重点研究的陇县地区位于北秦岭铀成矿带的西北部,区内发育有大量的铀矿床、矿(化)点和异常点带,如904矿床、350矿点、903矿点等.区内铀异常分布较广,地表伽玛场晕发育良好,水中铀、氡异常分布广泛,铀成矿条件有利,矿化线索也明显,有一定发展前景.故文章通对该区断裂构造特征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深化对本区控断裂造特征的
锡矿山锑矿床位于湖南省中部的冷水江市,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大的锑矿床,其累积探明的锑金属量约达250万吨,素有“世界锑都”之称.构造上,锡矿山锑矿床位于湘中盆地内部,涟源-锡矿山断裂与桃江-城步断裂的交叉部位.盆地内广泛发育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出露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其次为中泥盆统棋梓桥组(D2q)及上泥盆统锡矿山组(D3x).根据灰岩与泥岩、页岩互层的韵律沉积特点,主要赋矿地层佘
黄铁矿是沉积岩中较为常见的自生矿物之一,是流体中的SO42-被还原成(S2-)与Fe2+结合而形成,所需S2-主要通过地有机质脱硫、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或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蔡春芳等,2005,2007)及幔深部脱气作用形成(魏菊英等,1988).其中幔源硫,δ34S为0±3‰;现代海水硫,δ34S为20‰;地史上海相硫酸盐,δ34S为9‰~32%‰;沉积岩中的硫化物、石油和煤
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流体被捕获时的压力、温度和组分等丰富的原始信息,与烃共生盐水包裹体捕获时的温度和压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油气运移或油气藏形成时的古温度、古压力,结合埋藏演化史研究,能够精确地限定恢复油气运移或成藏的时间等(卢焕章,200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于含油气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与热演化史相结合间接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极大推进了油气成藏年代学的定量研究(Kelly J et al.,200
永丰岩体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境内,属燕山期复式花岗岩岩体,出露面积近约350km2,区域上处于北东向桃山-诸广花岗岩型铀成矿带的中段.前人在该岩体内的地质找矿工作先后落实了桃坑铀矿床及上木迳、老桥、乌石、陂下和珠坑等铀矿点.本文以本所在该区实施的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在浅析永丰岩体区域地质背景和铀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以构造-岩体-成矿为主线,分别对控矿构造、容矿断裂、及脉岩的地质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
甘肃省龙首山铀-多金属成矿带芨岭铀矿床在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板块西南缘的阿拉善地块南缘,南接河西走廊、北邻潮水盆地.岌岭铀矿床较多学者在元素地球化学、地质特征、成矿模式、流体特征(孙圭等,1988;卓维荣,1994;杜乐天,2001、蔡煙琦等,2015;陈云杰等,2015;赵如意等,2015;钟军等,2016;苟学明等,2017)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与认识.但是,对于该矿床的矿床成因方面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1969年在中国江西省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型外生稀土矿.之后,又陆续在江西寻乌和信丰以及广东平远发现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继而范围扩大至福建、广西、湖南、浙江和云南等南方诸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采实践,发现该类型矿床具有:分布地面广,储量大,放射性低,开采容易,提取稀土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等特点(池汝安等,2006).
湖南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该省95%以上的金矿都产于前寒武纪浅变质地层中(黎盛斯,1979,1991;罗献林,1989),主要分布于湘西雪峰山地区和湘中白马山—龙山—紫云山一带(罗献林,1991;鲍振襄等,2002).湘西雪峰山一带出露的主要为前寒武纪的浅变质碎屑岩,金矿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的冷家溪群和板溪群中,其次为下震旦统江口组中.据不完全统计,该成矿带有金矿床(点)319处,代表性矿床包括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