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设计和发展高效的、低成本的双功能氧电极已成为能源转化和储存技术(如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水裂解)的迫切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我们通过简单两步法构筑了一个新的、经济有效的花状Ni和N共掺杂分级多空碳微球电极(表示为F-Ni/N-HPCMs)。
【机 构】
:
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设计和发展高效的、低成本的双功能氧电极已成为能源转化和储存技术(如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水裂解)的迫切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我们通过简单两步法构筑了一个新的、经济有效的花状Ni和N共掺杂分级多空碳微球电极(表示为F-Ni/N-HPCMs)。
其他文献
Group separation of actinides over lanthanides is extremely challenging in spent nuclear reprocessing.Traditional extractant tributyl phosphate(TBP)used in PUREX process can efficiently extract uraniu
铀酰离子(UO22+)是自然界中铀元素最稳定的存在形式,在核素迁移及核燃料后处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铀酰化合物具有特征的吸光和发光性质[1], 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自然和人工环境中铀酰的物种形态。理论研究铀酰化合物的配位几何、电子结构和激发态性质,对于理解其电子光谱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较强的相对论效应和复杂的电子相关效应,锕系化合物电子光谱的精确理论计算面临极大的困难。基于包含标量和旋-轨耦合相对
以四溴双酚A(TBBPA)和六溴环十二烷(HBCD)为代表的溴系阻燃剂(BFRs)是备受关注的环境污染物.本研究探索2013年采集自37位北京市产妇的134份普通人群母乳中的TBBPA和HBCD的污染水平、影响因素以及待测物浓度在哺乳期内的时间趋势.母乳样经索提后经凝胶渗透色谱和浓硫酸除脂,并经过LC-Si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TBBPA和HBCD.2、将检测结果与调
本文利用氢键层层组装方法,将中性聚合物—聚乙烯咔唑(PVK)和中性磷光小分子—铱金属配合物(Ir(F2ppy)3)与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DHs)纳米片组装成超分子复合薄膜。通过对复合薄膜的结构、荧光性质等的表征结果说明,作为供体和受体的 PVK 和 Ir(F2ppy)3分子在 LDHs 层间实现了有效的二维能量转移过程(FRET),薄膜的发光效率和磷光寿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并且,基于挥发性有机
草酸是稀土金属提取过程中重要的沉淀剂,本文用硝酸氧化葡萄糖制取草酸.以原糖为原料,通过硫酸的水解,硝酸的氧化制得粗品草酸,再通过重结晶提纯草酸,母液用磷酸三丁酯萃取再生硫酸,处理后循环利用与生产.研究结果:硫酸水解的物料比(原糖/硫酸为1∶1,10mol/LH+的硫酸),温度70-80℃,时间4h;硝酸氧化的物料比(原糖/硝酸为 1∶2.8),温度70℃左右,时间4h,V2O5做催化剂;粗品草酸重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硫脲分子,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该分子的分子式是C14H11N5O5S,属于P2(1)/c 空间群,a=6.2702(9)nm,b=8.0756(12)nm,c=15.500(2)nm,α=γ=90.00°,β= 96.293(3)°,V =780.1(2),Dc=1.538g·cm-3,μ=0.246cm-1,F(000)=372,Z=2,R1=0.0472,wR2=0.12
当前,碱性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稳定性成为限制碱性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官能团的稳定性远不能满足电池需求.研究表明,季铵盐在高浓度碱中受OH-攻击发生降解.目前,咪唑基团(尤其是2-位取代咪唑)作为可替代季铵盐的官能团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咪唑型官能团的稳定性到底如何?它能否适应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的化学环境?本研究工作为了对比验证季铵盐与2-甲基咪唑盐在碱中的稳定性,将合成的单
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移动通讯等领域中[1]。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由于其理论比容量低(372 mA h/g),从而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设计和开发一种高比容量锂离子负极材料是当前所亟需。
铁镍二次电池的充电效率低和高倍率性能差,一直以来严重制约其快速发展[1]。近年来,本课题组在新型铁镍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研究发现,FeS直接用作负极材料时表现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以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共聚物为壳,以聚丁二烯为核的反应性核壳粒子(PB-g-MSG),将其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PBT/PC)的增韧改性。设计核壳粒子的核壳比、交联度与接枝度、壳层构成,优化其对PBT/PC共混物的增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