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6年11月4~6日,东北地区出现了水平能见度在1km以下、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持续3d维持在重度以下污染水平的霾天气.综合分析此次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通辽地区常规和加密气象站资料以及市区连续观测的PM2.5浓度资料.结果表明:此次霾过程期间,通辽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南下影响通辽地区,地面多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小(日平均风速小于2
【机 构】
:
内蒙古通辽市气象台 通辽 028000
【出 处】
:
第41届辽冀蒙邻市气象技术协作区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4~6日,东北地区出现了水平能见度在1km以下、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持续3d维持在重度以下污染水平的霾天气.综合分析此次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通辽地区常规和加密气象站资料以及市区连续观测的PM2.5浓度资料.结果表明:此次霾过程期间,通辽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南下影响通辽地区,地面多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小(日平均风速小于2m·s-1)、相对湿度较大(日平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逆温频率高且强度大,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东北地区进入供暖期以后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在相对稳定和高湿的天气背景下,受地形和城市局地环流的影响,通辽本地污染物累积和区域污染物输送以及PM2.5在告示条件下的物理化学转化等过程共同作用造成此次通辽地区及东北地区污染物浓度快速增长并持续偏高,高浓度PM2.5对大气消光有显著影响,造成低能见度和持续霾天气.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16年6月22日通辽市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天气过程发生在中高层偏西气流带来的弱冷空气叠加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暖湿空气之上,促使对流强烈发展;高空急流与低层最大风速带中的风速辐合区的配置,为这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强天气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多普
暴雨降水过程的中期预测是春、夏之季中期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春季的下种播种、夏季的久旱转雨及防旱、防涝相对于农牧业生产都极为重要.暴雨降水过程的中期预测有三种类型值应值得关注,即环流型、气压指标曲线和系统发展特征的周期相关.
为科尔沁沙地土地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的气候背景数据,根据1961-2015年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近55年来气温、降水、风速、蒸发及干燥度指数的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5年来科尔沁沙地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气温日较差呈逐年减小趋势,以上两气象要素以冬、春两季表现最为明显.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其中夏季降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自1991年以后呈逐年波动下降趋势.而年平均蒸发量虽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8日通辽市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副高北抬、东北冷涡东移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低层暖湿空气的输送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作用显著,地面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的触发条件,卫星云图产品、雷达产品可以作为强对流判据的重要指标.
本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7年7月20日发生在通辽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的环流形势背景下配合中尺度系统,通辽市出现大范围大到暴雨天气,局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副热带高压北跳西伸与低层切变线相配合,冷暖空气交汇,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输送水汽及热量,是造成暴雨的主要系统.西风带分裂短波槽,是造成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700-850hPa上存在切变线,冷暖
利用通辽市7个气象台站1957-2016年日照、气温、降水、风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近60年来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市年日照时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32.9h,仅冬季日照时数小幅增加,其它三季均显著减少.日照时数与气温和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1和-0.37;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及云图资料,分析2016年7月20日至23日华北暴雨天气的成因.从形势场来看,此次华北地区暴雨为“东高西低”形势下的冷涡型暴雨;过程后期,华北冷涡东移减弱为冷槽影响内蒙东部一带,在冷槽东移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波动小槽进而影响内蒙东南部、东北南部一带.而随着副高在系统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西挺进,从华南西部到华北、东北一带的水汽通道建立加强,对后期降水强度的加大及降水落区的北上有着重要的
本文通过研究库伦旗8·2强降水过程气象保障服务情况与发生灾害情况,从本次降水概况特点、气象保障服务、应急决策指挥、暴雨洪水成因、灾害调查评估和工作启示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有降水总量大、分布均匀、降水稳定、灾害性大等特点,采取的“递进式预报、渐进式预警、跟进式服务”工作方式与“分时段、分区域、分强度”精细化预报预警模式效果明显,预警信息直通到位、科学实施洪水调度与全员行动奋力抢险使
利用鲁北、保康、开鲁、科尔沁区、甘旗卡、大沁他拉及库伦7个气象站1985~2016年的地面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对通辽市的潜在蒸散量进行估算,发现蒸散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90年代初期处于弱的增加趋势,1997年到达最大值,到2000年后又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左右出现最低值.通辽市各季节潜在蒸散量,春季和冬季潜在蒸散量呈下降趋势,每10a分别下降2
利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奈曼旗、开鲁县、库伦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及扎鲁特旗7个旗县1981-2015年玉米产量资料和降水资料,科尔沁区灾情资料及二调数据,依据arcgis系统,分析了科尔沁区干旱的空间分布.通过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定量分析,把产量波动系数、减产强度、抗旱能力综合考虑制作了科尔沁区玉米干旱风险区划,划分了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