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笔者仅随导师学习一年余,将吾师应用柴胡桂枝汤的治疗思路归纳为以下四条,包括太少合病的外感疾病;土虚木郁的消化系统疾病;太阴中风之痹症和病机为营卫不和与少阳郁证之合证。
【机 构】
: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
【出 处】
:
第四届兰茂论坛暨2017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仅随导师学习一年余,将吾师应用柴胡桂枝汤的治疗思路归纳为以下四条,包括太少合病的外感疾病;土虚木郁的消化系统疾病;太阴中风之痹症和病机为营卫不和与少阳郁证之合证。
其他文献
傣医学是以“四塔五蕴”理论为核心,“雅解理论”、“三盘学说”、“风病论”为特色的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药.傣医学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中,均提及气、血、脉、筋,并对其生理、病理及诊治有所阐述.但其理论体系缺失完整的经筋理论,傣医经筋理论研究尚属空白.而与傣医学同源异流的泰医学具有完整的经脉理论,且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有明显的差别.从现有资料分析,经筋概念在傣医经典中早有记载,经筋
由于痛风症状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多以抗炎镇痛、降尿酸治疗,但其药物的副作用、病情的反复性,多数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显示出了独特的疗效.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痛风”病名始于金元时代《格致余论·痛风论》《丹溪心法》等,将痹证中的痛痹称之为痛风,或白虎历节风.吴老认为单一病机、病证的观点是较为片面的,不利于疾病的诊治,不单纯从湿热论治,而认为当从湿热与阴虚同病论治。
由于冲任二脉在女子生理与病理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出“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李时珍亦曰:“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云南姚氏妇科治疗女子诸疾,强调“以血为本,以气为动,首重肝脾冲任”的学术思想.针对冲任失调的病理,姚氏提出“可益气以固冲任,可滋养以助冲任,可理气以调冲任,可清郁以利冲任”,体现对冲任的多种调理方法.姚氏妇科在“调助冲任”用药方面独具特色,体现以
临床上所用玉屏风桂枝汤,由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合方而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防风祛风散寒,白术健脾益气,加桂枝汤调和营卫,散寒除湿,具有祛风除湿,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吴洋教授是云南省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现任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主任,长期从事临床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对风湿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跟师学习中注意到吴洋教授善用玉屏风桂枝汤加味治疗风湿类疾病,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燥痹是由燥邪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淤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腑损害的病证.在治疗中,彭教授重视本病的双重性与复杂性,在滋肾育阴,生津润燥的同时,结合患者病情佐以活血通络,健脾和胃,祛风除湿之药,同时顾护脾胃,临证多用生脉六味二至汤加减。
四妙丸出自清代张秉成所著《成方便读》,是在《丹溪心法》二妙散(苍术、黄柏)的基础上加牛膝、薏苡仁而成,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湿疹瘙痒以及肢软无力,足膝红肿的方剂,有清热利湿健脾之效,临床应用广泛.方中苍术辛苦性温,苦香燥烈,外用可解风湿之邪,内服能化湿浊之郁,为祛风胜湿健脾之药;黄柏苦寒沉降,有清热燥湿,解毒医疮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柏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牛膝性善下行,能活血舒筋,利尿通
李琦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脾、肾三脏任何一脏出现问题都会引起血尿,热、虚、瘀三者是使病情加重最重要的病理因素,导师在祛邪的同时兼顾对脏器的保护,临床实践中运用清热、活血、止血药物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酌情加入疏肝、健脾、益肾类的药物,体现了标本兼顾的思想。
陈集才主任医师(1942-2010)是云南省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指导老师,通过三年的跟师学习,出师后根据老师的临床经验不断总结,现将老师的部份临床学术经验总结如下,包括重视气化学说的临床运用,根据体质学说特点辨证用药和善用附片。
脾胃病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脾、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形成湿阻、食积、火郁、痰结、瘀血等病理产物,引起胃肠病变并可累及它脏。治疗原则包括:保护胃气,调理升降,并通过寒温相适、升降并用、补虚泻实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在临证中,师父本着脾胃生理病理的不同,肝脾胃常互相影响来选方用药,做到“崇古不泥古,融汇出新知”。治疗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并对证施以清热、温中、行气、化湿、降逆止呕
临证遇火一定要仔细辨治,少火、壮火一定要仔细认定,切不可滥于滋阴、清热、泻火一途。一定要四诊合参,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每遇少火逆子定要温阳扶正、循循诱导、引火归原;但遇壮火贼子也绝不手软,清热泻火以尽快除之,方可保得生机。笔者作为吴荣祖教授之学生,深深记住吴老的教导。临证当中应对“火”的认识多加以辨析,从生理之“少火”与病理之“壮火”间细细体会,以求在临床中收获切实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