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引论与实践》实践教学体系建立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10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技术引论与实践》作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课程必修课之一,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对于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文章从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组建,实验空间和实验设备的配置,学生实验小组的分组和具体安排,课外实践内容及其具体开展,采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论述了初步建立适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引论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生物技术引论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通过野外调查、引种试种和查阅相关资料,论述了福建省野牡丹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等特点,并介绍了其主要药用功能和繁殖技术,同时提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2006-2008年,湛江农垦实施了农业部下达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三年来,通过开展取土分析、植物营养诊断、田间试验、配方肥生产与应用、示范与推广等工作,初步掌握了湛江垦区土壤的养分状况、作物的营养状况、获得了各种作物的施肥参数,建立了各种作物的施肥模式,制定了各种作物的施肥配方,并结合应用复合微生物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三年共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1万hm2,作物增产21 500万kg,新
会议
The spermosphere as an important habitat in plant micro-ecosystem has a·inique significance of seed microbial ecology,while the related reports has been scarce.In this study,the mature seeds of recipr
本文对山东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进行了回顾;指出了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进行专业建设的目标与实施措施。
本研究回顾中国种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紧密围绕中国种业人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复合能力”的培养,以“学科交叉、教材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探索种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构建,目前成果初显,社会效果良好,这对今后中国种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入改革创新、研究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论述了种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提出了通过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学科的发展。
我国种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阶段,种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是保障我国种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种子产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高等农业院校种业人才培养。
本文对山东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单位和地域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做法;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构建“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针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种子检验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把电泳法、SSR法测定种子纯度新技术及时的纳入实验课程设置中,保持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采取任务驱动和课堂内外融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种业领域主干课程“种子工程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平时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了学生上课积极性,教学效果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