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对杨梅坑(22° 32.916′ ~22° 36N,114° 33.341′E~114° 36.75′)礁区监测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进行五次跟踪调查,表层悬浮物浓度变化范围为12.38mg/L-28.70mg/L,第四次调查浓度最高,第三次调查浓度最低.底层海水悬浮物浓度变化范围为7.08mg/L-31.Smg/L,第三次调查浓度最低,第一次调查浓度最高.各站点的海水
【机 构】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广东广州 51030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技学院,上海 2103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对杨梅坑(22° 32.916′ ~22° 36N,114° 33.341′E~114° 36.75′)礁区监测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进行五次跟踪调查,表层悬浮物浓度变化范围为12.38mg/L-28.70mg/L,第四次调查浓度最高,第三次调查浓度最低.底层海水悬浮物浓度变化范围为7.08mg/L-31.Smg/L,第三次调查浓度最低,第一次调查浓度最高.各站点的海水悬浮物浓度变化幅度都比较明显,各次调查的变化也较大,表明季节的变化对悬浮物浓度的变化会产生影响.相较于2007年4月的本底调查中海水表层悬浮物浓度为4.76mg/L,底层为3.94mg/L,各次调查的海水悬浮物浓度都明显要高,差异较大,各站点的变化幅度也较大,悬浮物浓度异常升高可能与调查期间长期降雨带来的大量泥沙入海有关.因此,季节变化、年际降雨差异都会对悬浮物有影响.
其他文献
海参是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海水养殖品种。近十年来,在我国刺参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高营养的食品,还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我国人工培育刺参苗种量超过700亿头,养殖面积8万多公顷,总产量已经超过77000吨,海参产品产值逾200亿元,是至今我国海水养殖品种中产值最高的种类。刺参养殖已经打破了该品种自然区域分布局面,形成了从北到南、自东到西,由沿海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享有海中人参的美誉,具有丰富营养和保健功能,自古被誉为我国海产八珍之一。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增强,刺参及刺参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世界范围内刺参的过度捕捞及其消费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刺参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刺参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养殖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世界范围内刺参养殖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日本,而中国则是世界上刺参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的
简要回顾了我国海参养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目前海参养殖的形势、问题和面临的课题,为了海参养殖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海参养殖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方式。
为了探讨刺参的趋光特性和附着基颜色对其行为反应的影响,分别用平均趋光率(mean phototactic rate,MPR)和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MAR)统计分析了刺参在100、50、10、5和1 lx共5档强度的光照和7种颜色的附着基(红色、灰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和绿色)下的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水平光场内,光源照度为100、50和10 lx时,光照度
先后开展了胶南海域人工鱼礁效果调查、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海珍品人工增殖礁的材料与结构研究和莱州湾海域海洋牧场建设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等相关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胶南海域人工鱼礁效果调查.通过对1981-1984年间投放在青岛胶南灵山岛海域的人工鱼礁礁体状况、水文环境和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定位到的当时投放的水泥预制构件礁体共约1 00个,其中星体型礁70余个,三角形、正方体型和复合M型礁约
在我国人工鱼礁研究和建设过程中,人工鱼礁集鱼效果的基础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解不同光照条件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了自然光、55W和26W等三种光照条件下六面锥型罩式水泥人工鱼礁模型(模型C)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入礁体模型情况下,试验鱼出现的密集区位于水槽左端区域(即区域A1和A6),试验鱼在左端区域的平均出现率
根据2007年4月-2009年5月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1个航次的本底调查以及冬、春、夏、秋4个航次的跟踪调查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栅格图形加权平均和数学运算模型等空间分析手段对该礁区饵料生物水平的等级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各次跟踪调查中,调查水域饵料生物水平的等级分布基本上呈现出从礁区水域向周围水域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即礁区水域高、周围水域低的分布
根据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1个航次(2007年4月)的本底调查资料和投礁后4个航次(2008年3月、5月、8月、1 1月)的跟踪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氮磷营养盐变化特征及潜在性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该海域氮磷营养盐随季节和空间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3个调查断面投放礁体前表、底层海水中无机氮(TIN)和磷酸盐(P04-P)含量差异不明显,投放礁体后TIN和P04-P含量变化呈试验鱼礁区>
于2008年3月,5月,8月,1 1月份对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12个站位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从春季到冬季,调查海域化学需氧量(COD)平均浓度基本呈上升趋势变化,表层浓度变化范围为0.18-1.59mg/L,底层浓度变化范围为0.15-2.05mg/L,并且大部分站位表现为表层浓度高于底层浓度.同投礁前COD浓度作比较后得出,人工鱼礁的投放基本没有影响到COD值的变化,COD含量均低于一类海水
本研究利用2007年4月至2008年1 1月在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开展的共计5个航次(1个航次本底调查和4个航次跟踪调查)60个站次的泥采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投礁前为20种,投礁后为33种,增加了65%,投礁后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较投礁前高.优势种投礁前为方格皱纹蛤Perig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