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我国高中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现状,探讨影响相关心 分析我国高中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现状,探讨影响相关心 理社会学因素.方法:按照随机整群取样方法,对全国10个城市的9744名高一至三学生以班级为单位 名高一至三学生以班级为单位 进行匿名调查.所有受试完成了一般资料表、青少年危险为观测系统 Barratt 冲动量表、认知性情 绪调节方式问卷、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及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置表等.计算高中生性行为及各种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性别、父母婚姻、父母教育水平、主观经济地位、冲动特质、自尊、情绪调节方式、抑郁水平等各种心理社会学因素在不安全性行为发生中的作用.结果:1)高中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为I2.2%(男16.5%;女7.8%).在有过性行为的高中生中,19.2%发生于13岁之前(男17.2%;女26.2%);30.1%与4个及以上的异性发生过性关系(男32.5%;女20.5%);36.g%的个体当前仍有性行为(男42.0%;女25.8%).而在当前有性行为的个体中,安全套的使用率为29.g%(男30.9%;女27.7%);避孕药的使用率为20.6%(男20.0%;女21.7%),性行为前饮酒或吸食毒品的发生率为24.4%(男23.1%;女27.8%).(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父母婚姻、主观学校经济地位、冲动特质、情绪调节方式在高中生性行为的发生中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男性、父母婚姻不稳定、主观学校经济地位低下、低自尊、高冲动特质、抑郁特质及消极应对方式是个体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在有性行为的个体中,母亲教育水平、主观学校经济地位、高冲动特质、消极情绪调节方式是各种不安全性行为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高中生中,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较我国2005年的调查数据有显著升高.低主观学校经济地位、低自尊、高冲动特质、消极情绪调节方式可预测其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加强健康性知识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对预防、降低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