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尼泊尔土改调研提出的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土改至今没有成功模式,尽管毫无疑问被认为是科学的、合法的;而唯独东亚的土改却没有失败的案例,无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宣布为何种主义或在经济上宣布为何种制度.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试图对东亚土改经验提出一个与国家建设相关的假说和解释框架.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香港岭南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尼泊尔土改调研提出的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土改至今没有成功模式,尽管毫无疑问被认为是科学的、合法的;而唯独东亚的土改却没有失败的案例,无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宣布为何种主义或在经济上宣布为何种制度.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试图对东亚土改经验提出一个与国家建设相关的假说和解释框架.
其他文献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并在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来考察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在生产、贸易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建立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小农生产和实力薄弱的农业企业,面临着与发达国家政府大力扶植下的大型农场和跨国农业企业的竞争.中国只有把握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并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才能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提高农业产
近几年国际粮价上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文描述了国际粮价波动的特征,根据世界粮食生产、贸易、消费和库存等状况,分析了影响粮价的主要因素,进而从耕地保护、市场调控、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思考.
本文利用地方政府财政利益极大化和官员利益极大化假设,研究在二元土地制度和不完备的财政联邦制下,土地财政出现的原因和这种体制的社会成本.本文提出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应该与财政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以实现土地产权的社会公平,并建立稳固的地方公共财政基础.
本文以锦标赛模型为基准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激励与土地要素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土地资源滥用和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给出了系统性解释.结论显示,锦标赛机制激发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极大努力和对土地要素的最优使用;当预算约束被软化后,地方政府通过大量投入土地要素来换取高额奖励;在土地要素存在多种用途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之间产生“攀比”行为,即争相将更多的土地转到“投资少、见效快”的
土地自由流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的解放.中国土地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明晰土地产权,彻底结束作为计划经济两大支柱之一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在土地制度改革中逐步实现公民化的身份转变,真正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公共生活之中.
解放农民和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无疑是近代中共主导的农村改革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学界在该问题的研究中,却忽视了当年苏维埃政府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从而忽视了对贯穿整个改革始终的“重新平分土地”政策对保护农民权益的负面影响.
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三次伟大变革,其基本成果就是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这一制度关系国之根本并具有其基本合理性,但也存在某些严重弊端,应当以高度慎重的态度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完善.城乡二元体制是国之大弊,也是造成农村土地制度严重弊端的首要根源,应当坚决摒弃这一体制.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农业合作经济,是走向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合作经济.这个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有两个背景值得关注:一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非常需要农业的支持,国家需要尽可能多地提取农业剩余;二是经过长期战乱,一家一户的生产对于多数农户来说还存在很多困难.而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中国农业合作经济,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可以自由退出的合作,是供销环节、服务领域内的合作.
中国古代土地租佃制既有佃农对地主依附性很强的强制性分种制;也有相对比较自由的契约租佃制.在契约租佃制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高利贷资本向农业生产渗透的加强,租佃制出现了向合伙制转化的趋势.就清代前期而言,合伙制主要是由一般租佃制、以及伙种、主食佃力转化而来.这种转化在不改变所有制关系的前提下,形成了新的经营方式和利益分配关系,借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人们常把佃农的收入与雇工的工资进行比较.然而,中国的农民,包括佃农,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还是企业家.从整体上说,他们能够对市场作出灵活反应,并按照自己的决策相应调整生产和经营.因此,中国的农民,包括佃农,不应该仅仅得到一般的劳动报酬,还应该得到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找到有关中国农民问题的很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