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气象局推广应用的业务化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1.0(Severe Weather Automatic Nowcast system)的雷达联合地面雨量计定量降水估计(QPE)产品,与地面雨量资料结合,分析了2008 年以来重庆市三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平均径向速度图上的66 个“逆风区”与强降水量级、落区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地面雨量计相比,QPE 能更好地反映出强降水中心;在所研究的个例中,根据地面雨量计测值,约有72%的“逆风区”附近最大降水在20mm/h 以上,根据QPE 结果,则有98.9%的“逆风区”附近最大降水在20mm/h 以上,表明“逆风区”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合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四维变分同化风场反演结果,提出了“移动型”(“单雷暴型”和“飑线型”)、“少动型”(“辐合型”和“旋转型”)和“锯齿型”的“逆风区”强降水落区概念模型。移动型“逆风区”中的“单雷暴型逆风区”尺度较小,移动速度较快,对应地面降水相对较小,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逆风区”经过的路径上,且位于辐合一侧。飑线上的“逆风区”移动速度一般较快,但由于其对流旺盛,“逆风区”内的平均径向速度一般较大,降水强度也较大,强降水一般发生在“逆风区”辐合一侧。有一类稳定少动的“辐合型”逆风区,表现为在“逆风区”发展的同时,对应的径向上有反方向的径向速度中心发展,两者间的辐合区为强降水落区。当“逆风区”与反方向径向速度中心以径向为对称轴时,将此类少动型的“逆风区”归为“旋转型”一类,强降水发生在旋转中心附近。“锯齿型”逆风区是指由于辐合线附近对流旺盛形成的“逆风区”,表现为正负径向速度呈锯齿状交错,在辐合线附近出现“逆风区”。这类“逆风区”的移动速度变化较大,有时少动,有时能达到25km/h 以上,由于辐合线附近对流旺盛,造成地面降水一般较大,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逆风区”到正负径向速度“锯齿形”交错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