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现代适应性的湖南古代佛教寺院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来源 :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调研近30所湖南古代佛教寺院的基础上,从建筑完整度、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的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详细记录了湖南古代佛教寺院可利用的量化指标.同时对古代佛教寺院的再利用方法提出了功能重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在现代生活的影响下,有些湖南古代佛教寺院兼具寺院、书院、图书馆等功能,变得越来越适应信众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其他文献
本文是2012年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at Weimar)萨宾娜·崔欧德(Sabine Zierold)教学团队在湖北美术学院开展的《空间》联合教学课程整理而成.笔者有幸作为联合教学成员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该课程源于包豪斯本科一年级基础教学,是包豪斯空间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该课程训练为学生开启了空间认知,空间操作的思路,并且课程强化过程的理念凸显了方法与逻辑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建筑学科发展及师资投入的增大,本文针对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发展趋势,归纳目前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多学科团队的模式组织毕业设计,从城市设计导入建筑单体设计,提出更加完善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本论文介绍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社区中心设计教案近期的调整和执行情况.建筑设计中从建筑视角到城市环境视角的转换应该是最核心的变化,鼓励调研、观察和思考,并通过设计寻求织补社区结构、激发人群活力的机会.此外,任务书设置一定的开放性和鼓励学生合作设计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设计成果更加丰富多样,最后对于社区中心教案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计,强调教师对学生拓展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策略引导;强调以研究为基础、以科学问题为目标的理性的设计推演过程;强调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本文以同济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生态城市设计教学为例,深入解析研究型课程设计是如何有效地通过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方法训练,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将手机APP用于建筑环境控制课程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物理相关知识的兴趣.在课程之初,对主流的几款物理环境检测APP进行比对实验,通过与专业的检测设备作比较,APP用于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选择可信度较好的APP用于学生实验,结果表明,在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实验效果良好,对建筑环境中的物理技术问题有所发掘和掌握,手机APP在定性分析方面有一
本文以东北大学建筑系近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建筑历史类课题的具体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论析项目训练目标及建筑历史类课题的选题来源,梳理项目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实施效果,探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依托的建筑历史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拓展学生的人文观念和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
本文介绍了与研究项目相结合的湖北农宅特色标准化户型设计教学.在前期调研中对湖北农宅建造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规模定制的农宅建造模式;在教学指导中,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湖北农宅特色标准化户型在功能配置、空间使用和空间形式方面的设计要点;认为研究和设计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探讨了中国建筑史的影响因子,提出引入地域建筑遗产的教学尝试,从而改变了传统中国建筑史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中国建筑史课程的评价标准,中国建筑史知识架构以及教学体系等几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本文针对建筑设计教学中场地认知缺失、概念萌生的盲目性、简单模仿等教学困惑,以小型建筑设计——"记忆的容器"教学尝试为例,提出从实地体验的场地认知、场地信息的提取与感悟触发,将设计概念抽象为空间装置,到最终转化为具象的建筑空间创造的渐进式教学过程,并试图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跨界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对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历史街区建筑再生设计"课程的学习,了解其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阅读与分析、调研与分析、方案建构及反馈与深化四个环节.阐述其各环节主要特点,结合具体的美国历史街区实例,对特有的教学方法展开讨论.目的在于通过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相关课程的经验总结,应注重小组合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特性、位置、概述、历史街区中人们欢闹的公共空间、城市发展观的认知等因素,目的在于加强建筑设计可实施性的